考点复习middot颅内压增高及

颅内压增高、脑疝、颅内肿瘤

专业综合-精神、神经系统-神经病学-颅内病变

一、颅内压基本知识

1.颅内压增高:

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mmH2O,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

2.颅内压(ICP):

(1)测量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

(2)正常值: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7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50-mmH2O;

(3)调节:脑脊液量的增减为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二、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1.颅内占位使颅内空间相对↓:颅内血肿、脑肿瘤等;

2.脑组织体积↑:脑水肿;

3.脑积液(CSF)↑:脑积水、脑外积水;

4.颅内血容量↑:脑血流过度灌注、静脉回流受阻(静脉窦血栓等);

5.先天性畸形使颅腔的容积↓:狭颅症等;

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1.头痛:最常见;

2.呕吐:呈喷射性;

3.视神经乳头水肿:重要客观体征,可引起视神经继发性萎缩(恢复不理想);

4.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库兴反应(颅内压急剧↑时心跳、脉搏、呼吸缓慢,血压升高);

5.其他症状和体征:头晕、猝倒、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叩诊破罐声等;

△注:颅内压↑“三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四、颅内压增高的治疗

1.一般处理:生命征观察、体位摆放、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颅内压↑、吸氧;

2.病因治疗;

3.降低颅内压治疗→高渗利尿剂应用原则:

(1)意识清楚,颅高压程度轻,选口服;

(2)意识障碍,颅高压严重,静脉或肌肉注射→20%甘露醇(首选);

4.激素应用;

5.冬眠低温疗法或亚低温疗法;

6.脑脊液体外引流;

7.巴比妥治疗;

8.辅助过度换气;

9.症状治疗;

五、脑疝

1.常见病因:

(1)外伤所致颅内血肿;

(2)脑脓肿;

(3)颅内肿瘤:特别是颅后窝、中线部位、大脑半球肿瘤;

(4)颅内寄生虫、肉芽肿性病变;

(5)医源性因素:不适当的腰穿、放出过多脑脊液等;

2.分类与临床表现:

(1)小脑幕切迹疝:

①颅内压↑的症状:颅内压↑三联征;

②瞳孔变化:

1°病初患侧动眼神经受刺激:患侧瞳孔变小,对光反射迟钝;

2°随后患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渐放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患侧上睑下垂,眼球外斜;

3°脑干动眼神经核功能丧失:双眼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③运动障碍: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麻痹,病理征(+);继续进展则双侧肢体自主活动消失,严重时出现去大脑僵直;

④意识改变: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受累,出现嗜睡,浅昏迷至深昏迷;

⑤生命体征紊乱: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方面紊乱;

(2)枕骨大孔疝:

①颅内压↑症状;

②颈项强直,强迫体位;

③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瞳孔可忽大忽小,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注:第四脑室肿瘤早期即可引起枕骨大孔疝,这与其所在解剖位置有关;

3.处理:

(1)静脉输注高渗↓颅内压药物,迅速完成开颅术前准备;

(2)姑息性手术:

①侧脑室体外引流术

②脑脊液分流术

③减压术:分为内减压术与外减压术。

六、颅内肿瘤

(一)临床表现(大脑半球肿瘤为主)

1.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2.定位症状(局部症状):

(1)刺激症状:癫痫(特别是额顶颞叶肿瘤);

(2)破坏性症状与压迫症状:

①运动障碍(锥体束征)与感觉障碍(进行性);

②精神症状(额叶);

③视野障碍(枕颞叶);

④失语:运动性失语(语言中枢)、命名性失语(颞下回),一般为左半球病灶;

3.老年、儿童颅内肿瘤特点:

(1)老年:幕上脑膜瘤、转移瘤多;

(2)儿童: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幕上以颅咽管瘤多见;

(二)诊断方法

1.颅脑CT;

2.颅脑MRI;

3.其他X线技术;

4.PET;

5.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三)常见鉴别诊断

1.蛛网膜囊肿:无占位效应,病灶周围无水肿;

2.脑脓肿:有原发感染灶,起病急,体温高,WBC升高,脑膜刺激征,影像学环状增强脓肿灶伴周围水肿;

3.慢性硬膜下水肿:老年人,头部外伤史,骨板下新月形影像;

4.结核瘤:结核病史,其他部位结核病灶,CT和MRI见圆形、卵圆形病灶,CT中低密度影;

5.脑血管病:老年人,兵时段,可有高血压,其他诱因;

6.良性颅内压增高;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颅内压,抗癫痫治疗;

2.手术:主要方法;

3.放化疗:辅助,手术后早期开始化疗;

真题回顾:

以下因素中,不会引起病理性颅内压增高的是()

A.脑震荡

B.颅内肿瘤

C.脑积水

D.颅内出血

E.狭颅症

答案:A

解析:其余各项均可导致。

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不包括()

A.硬膜外血肿

B.脑水肿

C.梗阻性脑积水

D.颅骨缺损

E.脑肿瘤

答案:D;

解析:见“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与大脑半球肿瘤临床表现不符的是():

A.多尿

B.进行性感觉障碍

C.癫痫发作

D.精神症状

E.视野缺损

答案:A;

解析:见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与头痛

专业综合-精神、神经系统-神经病学-帕金森病与头痛

一、帕金森病

概述: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增加、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症状。

1.病因:1)年龄2)环境3)遗传4)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通路受损。血液中的左旋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主要)-左旋多巴-氨基酸脱羧酶-多巴胺。

2.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症状:静止型震颤,运动减少,动作缓慢,始动缓慢,小写症,强直,面具脸,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体位不稳,慌张步态,小碎步。

2)非运动障碍:

嗅觉消失,便秘,大汗,咬音不准。

3)生化和影像:

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3)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症状来做出诊断,有时鉴别困难要借助辅助检查。排除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引发的帕金森氏综合征,并与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

4)治疗原则:尽量推迟运用左旋多巴,药物因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不宜突然停药。(抗胆碱药物、金刚烷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COMT等)。

二、偏头痛

概述:偏头痛是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头痛,多呈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

1.临床表现:

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常有遗传背景。

2.分型:

1)无先兆偏头痛:最常见,占80%,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搏动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无先兆症状,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

2)有先兆偏头痛:视觉先兆最常见,表现为视物模糊,暗点,闪光。还有感觉、言语、运动先兆等。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3.视网膜性偏头痛:反复单眼视觉障碍。

3.偏头痛并发症:

慢性偏头痛,偏头痛持续状态,无梗死持续先兆,偏头痛性梗死,痫样发作。

4.诊断:

根据家族史、发作特点、神经系统检查,CT、MRI、MRA排除颅内疾病。

5.治疗:

减轻头痛、预防复发、首选麦角胺类,如无效用曲普坦类。

三、紧张型头痛

概述:肌收缩性头痛,表现为紧束、受压或钝痛感,更典型的是具有束带感。与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有关。20岁左右发病,可为双侧、单侧,工作与生活不受影响。伴有头晕、头昏、失眠、焦虑、抑郁、恶心、呕吐等。

1.诊断:分为偶发性、频发性、慢性。

2.治疗:急性发作期以减轻症状,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频发性和慢性采用预防治疗,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真题回顾:

帕金森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

A.丘脑底核受损

B.纹状体受损

C.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

D.大脑皮层-纹状体通路受损

E.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受损

答案:E

解析:帕金森病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减少。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还能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最近更新了版,老用户可以免费升级至专业版。如发现不能登录,请检查用户名。专业版信息和用户名绑定。

执考助手

「每天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yf/14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