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
X线CT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为很多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帮助。
但是,过度甚至滥用CT检查除了增加额外的医疗服用负担外,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的担忧,尤其是在儿童。
先前已经有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诊断性CT暴露与成人和儿童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儿童的风险更高。
但是,这些研究很少比较不同年龄儿童CT暴露后癌症风险,而且结论也不是很明确。还有一点,由于很多这类研究来自欧美,很多国人往往会认为结果未必适用于中国人。
现在,来自我国台湾省的一项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
结果发现,18岁以下儿童仅做1次CT与脑瘤、白血病或淋巴瘤的风险增加无关;但成年前接受4次或以上CT扫描显著增加癌症风险;年龄越小风险越大,6岁前接受2次CT扫描就有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年至年间台湾省名被诊断患有颅内肿瘤、白血病或淋巴瘤的儿童数据,并与卫生系统内的名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
扫描次数与癌症风险与没有接触相比,18岁以前做过一次儿科CT扫描不会增加随后的癌症风险。
接受2-3次CT扫描的参与者患颅内肿瘤的风险增加2.36倍,但不增加患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或霍奇金淋巴瘤风险。
接受4次或以上CT扫描的参与者患颅内肿瘤风险增加9.01倍,白血病风险增加4.80倍,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增加6.76倍,但不增加霍奇金淋巴瘤风险。
总体上,18岁以前接受1-3次CT扫描不增加癌症发生风险,做4次及以上CT癌症风险增加2.30倍。
累积辐射剂量的癌症风险结果显示,头部辐射暴露的剂量积累增加颅内肿瘤的风险,与未接受CT检查的人相比,头部累积辐射剂量最多的20%的人颅内肿瘤风险增加3.61倍。研究没有观察到红骨髓辐射累积剂量与血液恶性肿瘤(白血病和淋巴瘤)风险之间的关联。
暴露年龄与癌症风险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暴露的年龄越小,癌症风险增加越大。
在6岁或之前接受2次CT检查就有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6岁前做4次或以上CT扫描的儿童患癌症的风险最高,达22.95倍;7-12岁增加5.69倍,13-18岁增加3.20倍。
电离辐射是明确的致癌因素X射线、γ射线等高能电离辐射是被最早明确的致癌因素,即所谓Ⅰ类致癌因子。
原因在于,电离辐射可以直接损害细胞DNA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大剂量辐射可以直接导致细胞死亡,是辐射消毒和癌症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诊断性CT扫描这类的小剂量辐射虽然不会造成即时的损害,却可以在若干时间后产生遗传效应和致癌效应。
通常来说,低剂量电离辐射的致癌效应要明显高于遗传效应。其中,增生活跃的骨髓造血细胞、甲状腺细胞,以及脑内非神经元细胞对于电离辐射敏感,电离辐射是这些部位癌症的明确致癌因子。
但是,由于低剂量电磁辐射对细胞的生物效应非常微弱,通常无法直接检测到。人们获得的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几乎全部来自大剂量辐射实验的结果。
怎么办呢?科学家通过两个假设建立了低剂量电磁辐射生物效应模型:
一个假设是,凡是电离辐射都会对生物活性物质产生损伤危害;
另一个假设是,从大剂量辐射实验获得的数据通过统计学处理外推也适用于低剂量辐射效应,
从而认为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存在一个所谓无阈线性(thelinear,no-threshold,LNT)模型,即即使再低的剂量也会产生生物学效应,而且这种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低剂量辐射的致癌风险被认为符合这种无阈线性模型。
就是说,即使再小剂量的电离辐射也可能增加癌症风险;而且风险随着辐射剂量暴露的增加而增加。
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不同辐射对于组织细胞带来的癌症风险增加还是需要实际的研究来验证和明确。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组织细胞的增生活跃程度。
这不仅与组织细胞类型有关,也与生物年龄有关。
年龄越小,体内的几乎所有细胞增生就越活跃,因而暴露于电离辐射癌症风险的增加就可能越显著。
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特别是5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应该尽可能减少像X线CT这些具有潜在健康危害的医学检查。
当然了,也不能因噎废食,临床确有必要时,该做的检查还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医嘱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