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多前,弗莱明发现盘尼西林抗细菌感染;40年多前,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抗疟疾;那时候,针对某些病可能有最好方法或唯一办法。
上百年来,治疗癌症的唯一方法是手术切除。直到上世纪20年代,发明了放射疗法和后来的化疗;最近20年才有了成熟的细胞免疫疗法和基因疗法。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了21世纪,基于对人类基因组学的认知,科学家医生们提出精准医学指导临床诊疗。在抗癌治疗方面,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方法可供选择。但是,即便最权威的医生有时也无法解释哪个是最好方法,只能帮助患者做出最佳选择——个性化治疗和最好的预后。
现在“精准医疗”仍停留在“经验医疗”,全凭医生个人经验和他/她掌握的技术,肿瘤治疗领域尤其如此——TIME
近日,大型记录片《手术年》正在热播,人们感叹医学科学百年的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未来治疗疾病,手术刀仍是最好的方法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两位外科医生为患者建议治疗方案时,是如何细致入微地做好解释工作的?从中领悟到医治癌症是一项"系统工程"。
01
“手术不是目的,疗效才是硬道理”
作为国内小儿脑外科知名专家,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陈若平教授认为“如果仍把做手术、开颅切除肿瘤作为目的,对部分患者而言,特别是某些状况未必是最佳选择!”
小儿神经外科医生在选择手术方案之前必须仔细评估患儿脑瘤的疗效和预后,是否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等,甚至有必要寻求国际同行专家开展二次建议。一切为了患儿着想。
如果单纯选择治疗方案,不评估最佳疗效,至少有十几种可能;这让患儿的家属无从抉择!
理论上,儿童脑瘤治疗方案有如此多的选择性:
单纯手术治疗;或不手术,单纯化疗或放疗;
手术后,加化疗或放疗;或加放疗+化疗;
手术后,或常规放疗或质子放疗,或化疗+质子治疗;
还可以选择先化疗,再手术,然后再化疗+放疗等等。
这不是简单排列组合,更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医院里家长们的纠结和抉择。
日前,医院小儿脑外科陈若平主任和美国儿童肿瘤专家Dr.Sandler为一名脑瘤患儿治疗方案选择,进行远程医疗二次建议会诊。
国际远程医疗会诊是应家属要求,希望就患儿脑瘤手术后(松果体区不典型畸胎瘤)进一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陈若平主任说“二次建议会诊的目的并非是找寻最好方法,是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和预后分析,综合评估什么是最佳的选择,最好的预后!”
无论多么富有经验的医生在选择最佳方案时,应以患者获益为前提,而不是凭经验或直觉。
陈若平主任说“会诊自己的患者,更有切实体会治疗效果和预后,更快地汲取国际同行经验”。
全球医生组织搭建该国际远程医疗协作平台,以儿童脑瘤国际远程医疗为试点,探索远程医疗服务的规范和准则,包括服务流程、知情同意、同行医生评估治疗建议和方案实施细节等等。
医院提供远程医疗国际会诊,还为青年医生提供培训。右上图是医院儿童肿瘤内科杨医生赴美6个月专门学习儿童肿瘤综合治疗。
全球医生组织中国项目负责人时占祥博士说“家长希望医生给出最好方法,不仅救治孩子,还对孩子大脑发育和生活质量影响最小。对家长而言,这是最基本需求,也是刚性需求。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满足这些刚性需求”。
目前正在合作研发儿童肿瘤AI辅助决策系统目标就是辅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最佳选择。
治疗癌症疾病最好方法不单是精湛的手术,还包括康复理疗、健康管理和营养支持等”。
02
“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法,将心比心”
为更好地拓展国际合作项目,日前,时博士也拜访了我国著名的脑外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原主委凌峰教授。恰巧目睹了一位脑瘤患儿家属咨询凌教授关于孩子脑瘤的最好方法。
遍访名医寻求最好方法该家长带着孩子访遍北京、医院名医专家,甚至包括成人脑外科专家;也在互联网上咨询如何治最好?家属不无痛苦地说“结果是越问越糊涂,越问心里越没底,有最好的方法吗?”
凌教授耐心且详细地为该位家属讲解了该病起因、可能的发展。选择手术治疗或暂且不治疗观察的预后;如何选择治疗?如何做出最佳选择?甚至包括手术方案设计等等细节。
可以想象在普普通通的一天工作中,医生时时面对着忐忑不安的家长迫切寻求答案:“医生,有最好办法吗?(这里有医生难言的事实!)
医生所能回答的是帮助患者诠释疾病起因和后果;所能做到是为患者和家属提出各种不同治疗选择,包括什么是最佳选择,为什么?
凌峰教授比喻说“如果是我孙女,我会选择这样做;是否是最好方法,最恰当时机?我只能说是现在的最佳选择吧”。
不知道有多少人遇到过类似或同样的窘况。心中或许在抱怨医生不给出明确答复。告知家属什么是最好的办法?是否能治好疾病?
即便是华佗在世也只能如此劝慰患者和家属:寻求最佳选择,或许比追求最好的方法更现实、更客观。
儿童肿瘤相关内容:
陈若平谈:建立儿童脑瘤多学科精准治疗团队的必要性
儿童脑瘤临床治疗的痛点和刚性需求
首家中美儿童肿瘤质子治疗国际协作中心在京落成
索国际医联体新模式,聚焦儿童肿瘤远程医疗合作
儿童肿瘤质子治疗国际共识:最新进展、临床数据
临床研究协调员/临床研究护士培训教材填补了国内专业培训教材的空白。由全球医生组织课题项目编写。
1、本教材围绕着提高临床研究协调员/临床研究护士实操能力而精心编写,教材内容共22章,涵盖了临床研究全过程,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国内外最新的法规和规范;
2.内容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使读者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如何遵循和应用法规和规范提供指导;
3.强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培训
购买者联系梁老师:
Global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