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课程生理学10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理论学习,使我们掌握正常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学习病理学及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2.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部位。

3.反射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

4.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5.牵涉痛内脏有病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6.腱反射指快速叩击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由于该反射的效应是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收缩,并造成相应关节的移位,故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

7.γ-环路指由运动神经元→肌梭→α纤维→α运动神经元一肌肉所构成的反射途径。

8.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9.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10.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作一个功能系统。

11.皮质诱发电位人工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在大脑皮质一定部位引导出来的电位。

12.自发脑电活动在安静时,大脑皮质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持续的节律性电活动,称自发脑电活动。

13.语言优势半球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

14.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则中枢延搁时间越长。

15.后发放刺激停止后,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称后发放。

1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问答题

1.中枢神经元之间联系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

(1)辐散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其他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联系能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

(2)聚合式:同一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可接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突触联系,这种联系使许多神经元的作用集中到同一神经元从而发生总和或整合作用。

(3)链锁式:辐散和聚合式可同时存在,这种联系可在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

(4)环式:辐散和聚合可同时存在,通过环式联系使兴奋得到效应上的增强和时间上的延续(正反馈),或者在时间上使活动及时终止(负反馈)。

2.外周神经中哪些属于胆碱能纤维?哪些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

答:外周神经中,属于胆碱能纤维有:①躯体运动神经纤维;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③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④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有: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3.简述M型和N型受体的分布及其主要效应。

答:胆碱能受体有两种:即M型受体和N型受体。

(1)M型受体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效应器细胞上,当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后,能产生一系列副交感末梢兴奋效应。例如,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瞳孔括约肌收缩以及消化腺分泌增加等。M型受体也存在于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的效应器细胞上,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后,可使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

(2)N型受体分为N?和N?,两个亚型,交感、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对应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受体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受体。乙酰胆碱与N?型受体结合后,使节前神经元对应的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节后神经元兴奋。乙酰胆破与N?型受体结合后,产生终板电位,导致骨骼肌收缩。

4.睡眠分哪两个时相?各有何生理意义?

答:睡眠分为两种不同时相:一是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二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快波睡眠或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1)慢波睡眠的生理意义:在慢波睡眠期间,生长素分泌明显增多,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

(2)异相睡眠的生理意义:异相睡眠期间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人推测异相睡眠是神经元活动增高时期,它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密切关系,并认为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促进记忆活动。对促进精力恢复是有利的。

5.试比较腱反射和肌紧张的异同点。

答:肌紧张和腱反射都属于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产生反射,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这些腱反射的感受器为肌梭,传人神经纤维的直径较粗(12~20μm)、传导速度较快(90m/s以上),效应器为同一肌肉的肌纤维;

反射的潜伏期很短,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主要发生于肌肉内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成分。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肌紧张与腱反射的反射弧基本相似,感受器也是肌梭,但中枢的突触可能不止一个,可能是多突触反射,其效应器主要是肌肉内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成分,紧张性牵张反射的收缩力量并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因此不表现明显的动作,这可能是因为在同肌肉内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的收缩而不是同步性收缩。

6.简述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答: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经典的感觉传导道(嗅觉除外)上行到丘脑,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每一种感觉的传导投射系统都具有专一性,与皮质间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在皮质的第四层。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7.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有哪些?

答:

(1)前庭小脑:由绒球小结叶构成,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和前庭核有关。

(2)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构成,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①调节肌紧张:小脑前叶两侧部加强肌紧张;小脑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②协调随意运动:后叶的中间带参与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动的随意运动的调节。

(3)皮质小脑:指后叶的外侧部。其功能与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

8.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与突触传递的特征。

答: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9.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答: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产生去极化,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一方面降低轴浆的黏度,有利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另一方面,消除前膜的负电荷。这样,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Na?、k?、Cl?的通透性,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

10.试述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过程。

答: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膜产生去极化,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兴奋性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以Na?为主,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总和在突触后神经元轴突末梢始段处首先达到阀电位并爆发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11.何谓突触后抑制?试述其产生机制。

答: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其后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出现超极化又称超极化抑制。根据神经元之间联系方式不同,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

12.试述大脑皮质第一体感区的分布部位和功能特征。

答: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其投射特点为:

(1)交叉性投射,即一侧体表感觉传入投射到对侧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2)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有关。

(3)投射区具有空间定位性,呈倒置的人影,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13.试述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区别。

答:(1)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经典的感觉传导道(嗅觉除外)上行到丘脑,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每一种感觉的传导投射系统都具有专一性,与皮质间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在皮质的第四层。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纤维上行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两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过多次换元,到达丘脑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这一投射系统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于这一投射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多次换元,并有聚合性质,所以成为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途径,失去了感觉传导投射的专一性,不能产生特定感觉。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或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能使机体保持觉醒状态。其中,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上行激动系统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

14.何谓牵张反射?试述其分类及反射过程。

答:(1)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

(2)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

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3)反射过程:当梭外肌被拉长时,梭内肌也随之被拉长,肌梭内牵拉感受装置受到刺激,冲动经Ia和Ⅱ类纤维传入脊髓中枢,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收缩。γ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内肌纤维收缩,从而提高了肌梭内感受装置对牵拉的敏感性,使其传入冲动增多,引起支配同一块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收缩,这一反射途径称为γ-环路。

15.试述脊休克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答:(1)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2)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在离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大、小便潴留。

16.何谓去大脑僵直?试述其主要产生机制。

答: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其主要产生机制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中断了大脑皮质运动区和纹状体等区域对抑制区的作用,使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使易化作用占有明显的优势,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

17.试比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传递原理的异向。

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传递时,其相同点是:

(1)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膜。

(2)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的改变。

(3)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

不同点是:

(1)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2)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高。

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即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即IPSP。

(4)前者经过总和达到阀电位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降低。

18.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1)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数量无限,可随时建立或消退。

(2)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长期的种系发展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的。

(3)非条件反射的建立可无须大脑皮质的参与,通过皮质下各级中枢就可完成,条件反射的主要中枢部位在大脑皮质。

(4)非条件反射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对于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预见性。

(19)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有哪些?

答: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布: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传递。

(2)中枢延搁:反射进行过程通过的突触数愈多,中枢延搁所耗时间就愈长。

(3)总和:如果同时或差不多同时有较多的传入纤维兴奋,则各自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就能总和起来,从而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膜上爆发扩布性兴奋,发生反射的传出效应。兴奋的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及时间性总和两类。

(4)兴奋节律的改变:在一反射活动中,因为传出神经的兴奋节律来自传出神经元,而传出神经元的兴奋节律除取决于传入冲动的节律外,还取决于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功能状态。

(5)后发放: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传出同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因为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通,因此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如缺氧、CO,过多、麻醉剂以及某些药物等均可影响突触传递。突触传递相对容易发生疲劳,其原因可能与递质耗竭有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hl/11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