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m.39.net/pf/a_4620139.html
31.感觉障碍有哪些表现?
答:(1)感觉过敏: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异常增高。
(2)感觉减退和感觉缺失: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异常下降。
(3)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产生错觉。
(4)体感异常和疼痛:机构内部参数各种不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如病人感到体内有牵扯、挤压、撕拉、转动、游走、溢出、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却不能明确定位。
32、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脊液有何特点?
答: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脑脊液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做腰穿检查脑脊液,对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病情转归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检查脑脊液呈均匀血性,是本病的特点,也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方法,比头颅CT扫描更可靠。CT检查阳性者不必做腰穿即可确诊,但CT阴性者仍需做腰穿协助诊断,出血少者不必,脑脊液可呈浑浊状态;出血量多则呈粉红色或鲜红色。蛋白质增高与否决定出血的多少。出血量大,蛋白质增高明显;血糖增高时,脑脊液中的糖也增高。
(2)脑出血病人的脑脊液,在发病后6小时,80%以上脑实质出血均破入脑室。脑出血后因脑内血肿形成,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水肿及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等原因,而造成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压力可达mmH2O以上,同时,由于脑脊液中混入了大量的血液,蛋白明显增高。
(3)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进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细胞数、蛋白均在正常范围。脑脊液通常透明无色,这时重要的鉴别点。但是严重脑梗死,如果在病灶软化之前血液再通,则可发生出血性脑梗死,脑脊液可能为血性或黄色,脑脊液中可出现多核细胞增多,一般在发病24小时以后,3-4天达最高峰,尤其是脑表面的梗死更易见到。
33、为什么指导腰椎穿刺病人平卧6小时?
答:(1)因为脑脊液4-6小时循环1次,故4-6个小时以后脑脊液生化指标及压力均恢复原来的水平。
(2)脑脊液总量平均为ml,其产生速度平均每分钟为0.35ml,按脑脊液总量ml计算约每8小时可更换1次。由此可见脑脊液更换迅速,说明腰穿时抽取1ml的脑脊液对身体是不会产生任何损害作用的。
(3)去枕平卧休息金额防止腰穿后低压性头痛,病人可适当饮水。
34、什么是瘫痪?
答:任何对脊髓或马尾的压迫,使其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脊髓的横切面,肢体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松弛,称完全性截瘫;有部分功能存在,称不完全性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双上肢有神经活动障碍,称四肢瘫。
35、瘫痪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答:瘫痪的原因:
(1)单瘫:多见于大脑中动脉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狭窄、脑外伤、脑肿瘤等影响皮质运动区。
(2)偏瘫:多为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脑肿瘤、脑脓肿、脱髓鞘病及皮质下白质中的胶质瘤等影响内囊部位病变,除偏瘫外还可有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3)交叉性:常见于脑干病变,常见于脑干血管病变、炎症、肿瘤、外伤等。
(4)截瘫;常见于脊髓感染、肿瘤、外伤、压迫、脱髓鞘改变。
(5)周围神经性瘫痪:多为肌萎缩性侧束硬化、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肿瘤及全身性疾病。
(6)肌肉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导致的瘫痪:常见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瘫痪)等。
36.脑血管病患者为什么要作腰椎穿刺检查?
答:腰椎穿刺(简称腰穿),就是通过腰椎间隙穿刺测定颅内压,并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的方法。在CT问世以前,诊断脑血管疾病,腰穿基本上是必需的。自CT检查广泛医用以来,虽然腰穿检查相对少了一些,但CT检查仍不能完全代替腰穿检查。有些脑血管疾病还必须通过腰穿,才能诊断和鉴别诊断。当患者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症状是,究竟是蛛网膜出血,还是脑膜炎要进行鉴别诊断,这时,CT检查就不能为力了,而腰穿检查却能一目了然。同时,如果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腰穿是放出5-10ml脑脊液,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除可减轻头痛外,还能避免蛛网膜下腔粘连的后遗症。另外,腰穿术中还可以直接测定颅内压,术后化验检查脑脊液成分等。
37、瘫痪如何分类?
答:临床上将瘫痪分为癔症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心因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有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受损而引起。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脊髓前角细胞、脊髓前根、脊神经和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引起。
38、如何判断肌力?
答:肌力的记录采用0-5级分类法:
0级肌肉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的运动,即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尚不能对抗地心的引力而抬起。
3级肢体能对抗地心引力而抬起床面,但尚不能对抗外界阻力。
4级能对抗部分阻力,但较正常位差。
5级正常肌力
39、静脉注射甘露醇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静脉注射甘露醇的注意事项有:
(1)甘露醇遇冷以结晶,故应用前应仔细检查,如有结晶,可置热水中或用力振荡待结晶完全溶解后再使用。当甘露醇浓度高于15%的覅,应使用过滤器的输液器。
(2)输液的观察:对高龄、昏迷、慢性病患者在静脉输入甘露醇时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和渗出、输液处皮肤颜色等,对有陪伴的患者也应介绍甘露醇外渗的严重性,请予注意以期望早发现、早处理。当发现输液部位有可疑渗出时,即使回血良好,也应停止在该处继续滴注甘露醇,局部予以妥善处理。
(3)血管的选择:血管应粗、直、弹性好、回流通畅、无静脉瓣且易固定、便于观察的静脉。不宜选细小、弯曲的末梢静脉穿刺,穿刺时用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成功后滴入50-ml后换上20%甘露醇注射液。输液时间已超过24小时的静脉通路,在输入甘露醇时要慎重,尽量避免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甘露醇。
(4)外渗的处理:在使用甘露醇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静脉炎和外渗,应立即给予妥善处理,停止在该处继续输液,抬高患肢。渗漏液少时,在渗漏后24小时内给予热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同时密切观察红斑及硬结进展情况,或使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镁离子能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使血管舒张。
40、瘫痪的护理有哪些?
答:(1)心理护理:疏导患者,使其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
(2)认真做好褥疮的防治工作。
(3)预防泌尿道感染:每日清洗外阴和肛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切忌不可重压。尿潴留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必要时遵医嘱作留置尿管,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4)预防肺部感染: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冬天及温度变化是注意保暖。
(5)预防胀气及便秘:鼓励患者多吃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少食胀气食物,如土豆等。
(6)预防跌伤、烫伤和冻伤:瘫痪伴神志不清者,给予床栏保护,避免跌伤;应用热水袋的水温不可超过50℃,并加套使用,避免烫伤;高热采取冰袋物理降温时也需要加盖毛巾等置于腋下或腹股沟处,避免冻伤;寒冬季节及时采取保暖措施,更换床单时关窗关门,避免受凉。
(7)预防肢体畸形、痉挛,促进功能恢复:瘫痪肢体要保持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可用护足或枕头撑足掌。按摩肢体,协助患者作被动性功能锻炼,每日1~2次,活动量逐步递增,运动功能开始恢复时,应鼓励患者早期做肢体及躯干的功能锻炼,并积极提供方便于患者。
41、不自主运动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1)痉挛(spasm)泛指肌肉或肌群的各种不随意收缩,临床可分阵挛性和强直性两种。阵挛性痉挛是肌肉快速而短暂的收缩于松弛反复交替发作的节律性不自主运动;强直性痉挛为持续较久的肌痉挛,可间有一定的正常松弛期。强直性痉挛见于破伤风、手足抽搐症、狂犬病、土的宁中毒等。全身性痉挛为惊厥。
(2)抽搐(tics)是肌肉协调的、重复的、快速的抽动,可分为运动性和声音性两种。运动性抽搐如瞬目、牵嘴、扭头、舞蹈样动作;声音性抽搐如喉鸣、发哼声及尖叫声等。其特点除发作突然、短暂,变化不定,游走等,起病前患者有感觉性质的前驱症状,如觉得某处痒、不适,而抽搐可解除这些感觉;病人可以暂时抑制其发生,但此时病人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其他工作,且病人一旦放松,抽搐可重现。精神紧张时增加,集中注意力或其他活动时可减轻。原发性抽搐,多见于儿童;继发性抽搐可见于围生期脑病、卒中、头部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也可由某些药物引起,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3)肌阵挛(myoclonus)是指肌肉或肌群快速而短促的闪电样不自主收缩,可以是同步的或不同步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弥漫性的或局部性的、节律性的或非节律性的。多发生于肢体和躯干的肌肉,也可以出现于面、颊、舌及咽喉肌。轻度的肌阵挛不引起关节运动,但严重者则可产生肢体的阵挛性运动,或使病人突然摔倒在地。
(4)对张力障碍(dystonia)某些职业中技巧性比较高的动作持续时间较久后引起的张力障碍性痉挛,以往称为职业性痉挛,如在书写时发生的书写痉挛、由打字引起的称打字痉挛。
(5)震颤(tremor)躯体某部分不自主地、有节律性抖动。常见的有:
1)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出现于静止时,运动时减轻或消失。见于基底核病损的释放症状,如震颤麻痹(shakingpalsy).
2)姿势性震颤(postrualtremor)震颤出现于身体主动地保持某种姿势时,而在运动及休息时消失。一般较静止性震颤细而快。较常见的姿势性震颤有:生理性震颤(发生于应用肾上腺素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状态等)、扑翼样震颤(见于全身性代谢障碍、急性感染等)、特发性震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