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一样美丽的路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刊名书法——晓芳54期一本微刊

阅尽丰城文艺故事

文人笔下的丰城

14长亭外驿站旁

文/陈小庆

一去近百里,驱车飞奔,进入隍城镇主峰马鞍岭,丰高交界点,路标醒目,戛然而止。抬头,两旁不似昔日陡峭,没有绝壁耸立,长路通向远方。回首来时梅林段无数红灯笼悬挂,结彩的喜庆,点燃梦中的乡愁;用旧的词语,似乎不相宜某种思念。少年的乡关,永远停留在这个隘口:丰城袁家岭与高安火田村交界处,马鞍岭,岭如马鞍,早已缓冲。

时光倒带,记忆呼啸澎湃在胸口。少年离家念书,来来往往路面沆洼,直到跨过马鞍岭,疲惫才急转,充盈喜悦:青春的水彩画面只有单纯风景,人是灵动一点,似乎随时可以奔向遥远,所有风尘都是铺垫。多年后,再见这片夏日茂密葱绿树影,心爱的水彩变幻流逝,粉尘染白鬓际,而这青翠山岗,还如年少水木清华,怀揣旧梦的人怆然无语。

林中路愈来愈宽阔坦荡,路标崭新。是的,选择了既定道路,就选择了一生的方向,如绿色护栏沉默延伸。哪怕从未忘记的梦想,同黄色反光标志一样不断闪烁警示。夜色阑珊里,看道旁灯笼表达风月无边,却始终是脚下红尘,步步丈量。

回转,驿站风雨长亭里小坐,幻化出久远岁月,不是他乡游子,突然间千回百转光阴连缀:是谁抚平了路基,补缝填洼,朝朝暮暮将一切镀上了诗意颜色。眼前桂子幽香,罗汉松耸立,原来流动的诗章在这里划分节奏,每一处驿站便是诗行的标点。尽管远离繁华,内心感慨,梦想亦曾策马江湖,但青春致敬橘色作衣,无数次照亮回家路。

总有疲惫与怅然,像赶路人歇脚,时光不觉暗换,哪一处都是风景线:雷坊水库岸线逶迤。这样的驿站背景,足以洗涤岁月浮躁,那些一闪而过的奔驰者,望一眼心旷神怡,有白鹭掠起。唤醒我们的,除了山水交融的旖旎风光,抑或还有沉在岁月湖塘里的人文履痕。一方水土一方人,故事令人沉醉,也许生枝长叶绿遍海角天涯。可是浮世飘零,我们总要找个地方憩息。驻足,像飞鸟样掠过,谈笑间多少烟云磨灭,只有风雨亭前仙女树婀娜,从此年年妩媚。

山一程,水一程,行到拖船驿站,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竟是:小桥流水,一池清荷,仿佛一不小心走进《诗经》里。闻香而来的人,俯仰间便有万种风情,旅途劳顿者陡起惊叹与赞美。我们在物质世界里萎顿太久,忙着前奔。或许只有你藏身一隅,看车来车往,莲心里懂得所有过往人世的苦而静住。用花的经络修复干燥的肺片,用水的宁波温润混沌的眼眸。登上观澜亭,看着你,恍如某个历史纵截面,走过风雨沧桑,而今哪处驿站里都有小园香径可徘徊。有人说“迷失在时间里是可耻的”,镜头里有无数身影闪过:秋光正好,找不到驿路断肠人。此刻芬芳是你,夏日开在淤泥深处的生命花期,纵是他日疏影横斜,仍然守住那份孤寂。没有你,哪来道路清爽,天薄,地厚,是你日日掸去羁旅尘灰,人在路上,路在心上。赶路的人啊,歇歇脚吧,再匆忙时光,生命也需要停顿,看荷或者让荷看你。

一路欣赏,每个驿站构筑的和谐与自然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终究让人释怀。未来可期,乡道、省道、国道,这座城市叶脉逐日更新它的血液,流动中吟唱崭新诗篇。旧日故事存在老去凉亭里,谁坐下翻动岁月光与影,谁的眼眸留着昨日情思,谁就不能不摁动快门,记录一路刷新的变化。

我与丰城公路

文/应九根

说起公路,我与它是有很深的渊源的。

那是年的金秋十月,我正在老家张巷中学上初一年级。一天下午,我的母亲来到学校,找到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苏老师,为我办理了进入县城城镇中学读书的转学手续。从此,我们兄妹便随母亲“农转非”,迁入了我父亲所在的单位“丰城养路段”大院生活,开启了我与丰城公路难以割舍的缘分。

我的父亲原在武汉市工作,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四个在农村老家生活。我的母亲体质不大好,父亲便于年调回到老家的县城工作,以便照顾家庭。次年,我们家得到政府的关怀,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农转非”进城了。虽然是小县城,但在那时却是人人期盼不得的大好事。我们家很幸运,命运获得了质的转变,人生的起点得到了提升。

起初,我的母亲在我的父亲单位丰城养路段做“家属工”,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临时工”。我父亲单位的性质,顾名思义就是进行公路养护,母亲的“家属工”自然是围绕着公路而转。

当年的公路,与现在人们所说的“公路”,还不完全是一个概念。那时的公路,既没有国道省道之称,也没有一级高等级之分,更没有高速公路快捷通道之名;有的只是“沥青”路和“沙石”路之别。

所谓“沥青”路,就是自省城而来,穿过丰城县城通向其它县域的公路,也就是现在通称的国道。它只有双车道,还比不上现在的一级公路单向道的宽度。那时,丰城境内只有一条“国道”,叫作“南井”公路(南昌至井冈山),就是后来被命名为“”的国道。它自东向西穿城而过,通过城区的路段,现在叫作剑邑大道。

即使是国道,也只是在路面上铺了一层低质的“柏油”,平整度和光亮度都差。秋冬季节还好,夏季气温高,经阳光一照,表面的柏油便融化发软,粘上许多沙尘,汽车驶过,附在柏油路面上的沙子便四处飞溅,常常让行人躲闪不及。时间长了,路面便像起了微风的湖水,一波一波的,让平时坐车不晕车的人都感觉要呕吐。这还是当时最好的公路呢!

说起那“沙石”路,更是让人汗颜。它比“沥青”路还窄,是县城连接各乡镇的通道,也是“丰城养路段”主要养护的道路。

“沙石”路,就是在压固的土质上面铺上一层厚碎石,再碾压平整后铺上一层粗沙,压紧后再薄薄地盖上一层细沙。由于人车行走,细沙很容易变成灰尘飞扬,也会使铺平的沙面杂乱不堪、高低不平,需要经常给路面添加沙石,更需要及时将路面平整。那时的养护技术和手段都相对落后,基本上是靠人工操作完成,养护工人便手拿“扫耙”,承担着平整路面这一辛苦而繁重的任务。

那种“扫耙”,形状宛如一个“丁”字,既可推也可拉。其手柄有两米来长,横耙长约有50公分,毛刷高约10公分。养护工人就是用这种“扫耙”,将汽车碾压到路边的沙石推向路中,并将路面耙平,真是“晴天一身汗灰,雨天一身泥水”,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尽管是这样的辛勤工作,人们对养护工人还是不大理解,把他们称作“扫马路的”,其地位的低下可见一斑。

为“马路”增添沙石的任务便由家属工承担。这些家属工中绝大部分是中年妇女,寒暑假时还有部分职工正在上中学的子女。她们同工同酬,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通常是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坐上一辆“井冈山”牌中型货车,到城区拦洪墙外的赣江边沙场(现在的丰城市老城区沿江公园),用铁锹一锹一锹地将沙石装满车厢。然后,她们坐在车厢的沙石上,随车运到所需要的“马路”路段,又一锹一锹地将沙石铲下车。这样的工作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家属工实际上就是“马路”沙石的装卸工。

我的母亲便是这些装卸工中的一员。她那时还不到四十岁,说起来算是年轻的,但她已是四个儿女的母亲,身体一贯不大好,经常头痛发晕。然而,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刚进城落户,全家人挤在两间低矮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兄妹还要上学,只靠父亲的工资很难维持生计,母亲不得不咬牙坚持干下去。

就这样干了数年,一天,母亲像平常一样,与几个家属工坐上货车为“马路”装卸沙石。返程时,货车遇到紧急情况突然急刹车,车前的险情解除了,但坐在货车厢里的家属工却因急刹车,随着车的惯性向前倾倒,大多不同程度地受了伤。我的母亲伤势最为严重,她的左前额撞上了车厢前的三角铁架,顿时血流如注,医院急救,缝了七八针才止住流血。然而,这只是皮外伤。因为撞击得很猛烈,母亲得了严重的脑震荡,使得原本经常疼痛发晕的头颅雪上加霜,并由此落下了致命的病根。

即使这样,母亲仍然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坚持干了几年后,母亲随大部分家属工转为丰城养路段新开办的油毡厂职工,开始了“大集体”工人的生涯。比起“装卸工”来,那是有天壤之别的。母亲的工作是稳定了,劳动强度也小了许多,但车祸造成的脑病却在与日俱增。

刚开始,母亲行走时,总是感觉腿力不够,难以支撑整个身体,似乎走在弹簧垫上,既不稳又乏力。但她躺下来脚劲却很大,与常人一般。到医院检查,医生也说不清楚原委,认为是风湿性关节炎,又是针灸,又是中、西药结合,各类药吃了不少,就是不见效,我们很是着急。

慢慢的母亲走路需要人搀扶了。我们陪同医院检查,最后诊断母亲患的是小脑萎缩症。医生告诉我们,得这种病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目前医学还没有办法根治,其表现为肢体平衡性差,言语会有障碍。

到最后母亲坐上了轮椅,说话也不清晰了,生活逐渐不能自理。母亲平常除了脑病没有别的疾病,食量较好,加上常年没有运动,致使原本身材高大的她体重猛增,几乎达到了九十公斤,不要说行走,就是躺在床上翻身都需要人帮助。年除夕的早上,我的母亲在度过第62个生日后不久,便追随我的父亲而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生活了30余年深深眷恋着的丰城公路大院。

母亲的命运与丰城公路息息相关,甚至为丰城公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但如此,她还为丰城公路培养了接班人,这就是我们兄妹。

记得上中学时,每逢寒暑假,我便在父亲单位做“家属工”赚学费。其工作性质,与母亲她们那些“家属工”基本相同。有时也会在公路上干些“修修补补”的活,遇上公路大修,我们还要跟着正式职工加夜班,开学的学费自然是没有问题的。那时,我还年少,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但家里的经济状况迫使我不得不坚持下去。每当我将自己赚来的工款交给母亲时,母亲都会夸我一番,我的疲惫也就烟消云散了,并乐此不疲地干下去。

我的父亲当年是在丰城养路段机修车间当木工,虽然不在公路一线服务,但机修车间是专门为养护公路的各种车辆、机械等设备提供维修服务的,理应算是公路养护工的一员。我们兄妹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甚至还参与了公路建设,自然对公路之事耳熟能详,对公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正因如此,我的弟妹们上的都是公路方面的院校,毕业后自然都回到了父亲单位工作。我的二弟在公路道班给公路作养护,三弟和小妹都是公路工程师,他们至今仍然在为丰城公路服务,也一直生活在父母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丰城公路大院。我因所学专业的不同,没有继续为公路服务,但我时常回丰城公路大院看望我的弟妹,跟一起长大仍在为丰城公路服务的发小畅谈公路的变化和发展,与丰城公路始终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怀。

如今,丰城公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是日新月异、今非昔比了。它趁着名称的改换发生了量与质的巨大变化。起初,它称“丰城养路段”,顾名思义,只是初级阶段的“马路”养护。之后,它更名为“丰城公路段”,表明已由初级“马路”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公路”了,沙石路面拓宽了,铺上了沥青和水泥,“路”发生了质的飞跃。前几年,它改称“丰城公路分局”,说明已由单纯的“养路”,变成不但“养路”,还要“管路”了,足以表明质与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年9月8日,丰城公路分局联合丰城市作家协会、丰城市摄影家协会,举行了“醉美丰城公路”采风活动,我有幸受邀参加了这一活动。我们一行从新城区出发,乘坐大巴先后观赏了国道城区至小港路段、丰高一级公路丰城市路段。其道路宽阔平稳,双向四车道通畅快捷,两旁红色警示带与沥青路面互相衬托,宛若彩带从天边飘来。人坐在车上,就像靠在家里的沙发上,舒适悠然。公路道班的院落,花卉环绕,幽静别致,宛若深林雅苑,令人神清气爽。公路驿站与山水相连,白鹭飞降戏水,长廊曲接小桥,假山峰回路转,仿佛高档园林,让人感觉宾至如归。

采风活动结束后,我仍沉浸在“醉美丰城公路”中,为它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不已。为此,我写下此文,并赋诗一首,以表达我对丰城公路的爱恋。

“醉美丰城公路”采风感

清清湖水落飞鸦,爽爽秋风拂野花。

驿站园林迎摄客,道班雅苑待诗家。

一流公路行明镜,两侧青峰绕彩纱。

乘兴高歌夸醉美,倾情拍照赞丰华。

作者简介

陈小庆,笔名晓风寒,高安师范毕业,供职于丰城市孺子学校,支教晓春学校。江西省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年江西省人大代表,曾获丰城市“五一劳动模范”奖章,“最美丰城人”、“宜春市优秀教师”、宜春市优秀班主任等称号。爱好文字,喜欢地方历史文化散文写作,《丰城文旅》专栏作者,丰城市作家协会理事。

应九根,笔名久歌,又称九哥,毕业于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曾任中学语文教师;系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丰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丰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丰城市龙泉诗社社长。钟情于近体诗和词的创作,喜写散文杂记。

注:本期摄影图片选自丰城醉美公路摄影大赛

END

●文人笔下的厚板塘

●弱颜深闺,只等与你相遇

●梦中的那一座山

●我敢说,你从未见过这样的玉华山

●人杰地灵——忠孝世家骊塘甘氏

主办:丰城市文联

策划:聂小梅

主编:游四清

责任编辑:邱良云

编委:任秋华邹薇

投稿邮箱:wenyijianjun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zz/14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