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77.html
血液黏度影响的主要是血液凝固的相关疾病,一旦人的血小板出现问题的话,血液的凝血功能就会出大问题,比如在身上出现伤口的时候,或者在给患者做手术的时候,就会流很多血,而且想要止住血非常困难,这时候需要采取抗凝血的方法,在临床上,经常听到抗血小板和抗凝还有溶栓这样的名词,那么这些有什么不同呢?
抗凝治疗抗凝就是通过应用抗凝药物,减少内源性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过程,减少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的过程。抗血小板是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减少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功能,从而减少血小板血栓形成的过程。在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肝素,通过不同的抗凝途径来减少纤维蛋白原血栓形成的可能。比如华法林,经常应用于心脏瓣膜术后的抗凝治疗,而肝素经常应用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抗血小板的药物常见的有阿司匹林、波立维等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环节达到阻止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从而预防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经用于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的预防。如:房颤患者心房失去正常有规律地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里面的各种止血成份就更容易沉积和激活,按照上述过程形成血栓。但这些血栓往往不牢固,一旦脱落,就会堵住其他血管造成栓塞。心房里血栓形成时以凝血过程为主。抗凝治疗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类型的血栓,因而非常重要。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
注射用抗凝药,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等;
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体外抗凝药,如枸橼酸钠;
凝血酶抑制剂,如水蛭素、阿加曲班等。
其中,前两类药与房颤的抗凝治疗关系密切。而后两类心血管领域应用相对较少。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前往往会用到低分子肝素,就是我们常说的“肚皮针”。低分子肝素主要抑制Ⅹ因子(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凝血瀑布中的关键环节吗?)。而华法林可以抑制Ⅱ、Ⅶ、Ⅸ和Ⅹ因子的合成。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是口服的Ⅱ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则是口服的Ⅹ因子抑制剂。我们注意到,抗凝药主要作用于凝血因子而非血小板,并且是抑制凝血的过程而不是溶化已经形成的血栓,这就是抗凝与抗血小板和溶栓治疗的区别。抗血小板治疗
动脉系统形成的血栓往往以血小板活化聚集为主。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所以,这类药物在预防房颤脑卒中方面的作用非常微弱,但在冠心病、脑血栓等动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口服药物如我们所熟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及新近上市的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注射制剂如替罗非班。
溶栓治疗
与前二者不同,溶栓不是抑制血栓的形成,而是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掉。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有人会问,能把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给每个病人都用用岂不是很好?但不幸的是,溶栓药价格不菲,仅对新近形成的血栓有效,并且不是%都能成功,而且注射后对全身止血系统影响较大,有一定严重出血的风险,不能作为长期治疗,仅能短期作为抢救用药。不同血栓的用药策略:
1抗动脉血栓——抗血小板药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就是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药物抑制了血小板的功能,阻止了血小板聚集。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波立维等。对于动脉血栓的患者(冠心病等),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是必需的。
2抗静脉血栓——抗凝药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凝血因子的激活,抗凝药抑制了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了纤维蛋白网的形成。
常见的抗凝药包括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对于房颤的患者,服用抗凝药将有助于预防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
3溶栓治疗药物
只有在遇到急性脑梗死或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等情况时,才会考虑为患者使用。使用期间的监测更加严密,需要在严密监护条件下应用,通常数小时就要抽血化验或完善其他检查进行评估。因此,这样一次复杂的“大治疗”前,医生会反复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