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贾大团队揭示囊泡运输在脑桥小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3.html
责编

酶美脑桥小脑发育不全(Pontocerebellarhypoplasia,PCH)是一组涉及脑发育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会对患者的脑桥和小脑功能造成严重损害。患者通常幼年发病且病情会随病程的发展日渐加重,病征主要表现为头小畸形、整体发育延迟、行动不便以及轻度至重度智力障碍。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十几个基因与PCH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其中多数基因与RNA加工相关。最近,基因测序从病人身上发现了TBC1D23是引起PCH的新型基因。TBC1D23基因的纯合突变导致其C端结构域的缺失。与目前多种PCH相关基因不同的是,TBC1D23介导细胞中内吞体与高尔基体的囊泡运输,与RNA加工无关。但是,TBC1D23导致PCH的分子机制还并不清楚。近日,四川大学贾大课题组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andfunctionalstudiesofTBC1D23C-terminaldomainprovidealinkbetweenendosomaltraffickingandPCH的长文。该研究首综合利用斑马鱼模型、结构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手段阐释了TBC1D23的C端结构域在囊泡运输和神经发育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证实了囊泡运输的缺馅是导致PCH的重要原因,为探索PCH的分子机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该研究首先构建了TBC1D23敲减的斑马鱼模型,较好地模拟了TBC1D23病人神经发育异常和运动机能障的表型。同时,作者在斑马鱼体内确定了TBC1D23的C端结构域在脑和神经发育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了说明TBC1D23的C端结构域在这一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作者解析了TBC1D23C端结构域的晶体结构,发现该结构域是一个非典型的PH结构域。作者进一步发现C端可以和包括PI(4)P(主要位于高尔基体,起识别和定位作用)在内的磷脂特异性地结合。通过一系列生化数据,作者鉴定了TBC1D23与PI(4)P,及内吞体上WASH复合物结合的关键位点。作者验证了这些关键位点在囊泡运输、斑马鱼神经发育中的作用,发现其在细胞中功能与斑马鱼神经发育中的功能正相关。最后,作者提出了TBC1D23介导囊泡运输的具体模型,并明确提出囊泡运输的缺馅是TBC1D23突变引起PCH的内在机理。总结来说,作者使用丰富的体内、体外生物学数据展示了TBC1D23C端结构域所发挥的重要生理功能。该研究揭示了囊泡运输过程中相关运输调节蛋白与磷脂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探索PCH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据悉,四川大学的研究生黄文杰、刘哲、阳繁及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周欢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四川大学的贾大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四川大学的莫显明、孙庆祥、张小虎,华中科技大学的马聪、西南大学的李礼等为课题提供了大力支持。本文通讯作者贾大,目前为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室从事囊泡运输与相关疾病(包括神经疾病、肿瘤等)分子机制的研究。在Natur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7篇,文章被引用余次。自年底在四川大学建立实验室以来,作为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PNAS(、)、NatureCommunications()、STTT(、)、JBC()、Traffic()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或者综述。课题组研究成果入选四川大学年“10大基础科学进展”。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zz/11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