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脑内出血(ICH)是一种常见的中风亚型,早期致死率极高,即使幸存(约三分之一)下来,也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及治疗。在内科疗法中,缓解由出血引起的大脑炎症是防止病情恶化和增加神经元存活几率的重要措施。不过现阶段常用的化学类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给继发性脑损伤并发症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最近,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研发出的肽类新药或许能解决这一窘境。前不久研究团队在《科学报告》中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发的仿载脂蛋白肽类药物CN-能有效控制ICH小鼠的病情,未来或许能将其推广到脑内出血的临床治疗中。
早前,杜克大学DanielLaskowitz教授的新发现——ICH与载脂蛋白(ApoE)之间存在关联,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灵感。ApoE是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合部分,具有运载脂类物质及稳定脂蛋白等功能。研究发现,含有较丰富ApoE个体的脑出血治疗效果比缺乏ApoE的个体要好。研究员BeileiLei解释说,ApoE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胶质的适应性来缓解大脑炎症,具有治疗脑内出血的潜力。
不过,ApoE是大分子全蛋白,难以“穿越”血脑屏障,无法到达病灶根源。因此,针对这一痛点,研究团队“减去”了蛋白质中“无关”的肽链,设计了一种能通过血脑屏障,且可模仿ApoE调节大脑神经胶质的多肽类小分子物质——5-氨基酸肽CN-。
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用胶原酶对小鼠进行ICH诱导,24小时后向小鼠注射CN-,然后用MRI扫描仪对小鼠进行长期大脑检测。结果发现,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相比,经CN-处理后小鼠的ICH潜伏期较长、神经炎症较轻、海马体CA3神经元的存活区域较大、脑水含量也相对较少。“这表明,CN-对小鼠脑出血病症具有一定控制及治疗效果。这种较小的肽类药物代表着ICH新治疗法的希望。”BeileiLei说道。
另外,与以往常用的化学药物相比,肽类药物具有开发难度较小、针对性较强、原料较为天然等优势。目前,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已经在筹备CN-的人体临床试验;如果未来试验成功,这种肽类药物CN-将能较快通过复杂的医药审核,投入到临床治疗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