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是常见疾病中的一种,大家要多重视脑萎缩。接下来,就让专家们来为大家分析介绍下,脑萎缩治疗的常见方法到底有哪些?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在对脑萎缩治疗前要对病因查询。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尽早祛除致病因素。对已发生者宜及早治疗;避免过量过久使用对脑组织有损害的药物;早期切除颅内肿瘤;防止滥用酒精及过量饮酒等,可以有效的防止可逆性脑萎缩的发生,这就是脑萎缩治疗的常见方法。
二、调养。在脑萎缩治疗过程中要调摄精神,清心寡欲,保持愉快和乐观的情绪,遇事豁达,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不贪心过度,保持安静平和的心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如此。
三、锻炼。脑萎缩治疗的常见方法是劳逸结合,适度锻炼避免过度疲劳,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膳食。在脑萎缩治疗的同时要均衡营养,少荤多素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而富含营养,少食肥甘滋腻之品,以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及含碘食物,这也是脑萎缩治疗的常见方法。
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对脑萎缩治疗的常见方法应该都有所了解了吧。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祝愿患者们能够早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治疗,早日康复。
脑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目前治疗方法不少,除了最新的疗效好的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外,还有如药物、心理、康复、物理和中医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法都各有所长。
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疏导等向脑萎缩患者介绍脑萎缩的性质,让其明确本病并非治愈无望,引导其分散注意力,而不是应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症状之上,支持患者增加治疗的信心。
药物治疗
采用组合阶梯式疗法,较常使用有抗焦虑药及抗抑郁的药,这些药对稳定病人焦虑烦躁或抑郁情绪有明显效果,其中抗焦虑药又多有改善睡眠作用,常用的药物有阿普唑仑、黛力新与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若患者出现自觉脑力迟钝、记忆减退,可予服用小剂量脑代谢改善剂,如吡拉西坦、银杏叶片等。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脑萎缩多系心脾两虚或阴虚火旺所致,治疗时应按辨证施治原则,选择不同的处方。此外针灸、气功、推拿、拔罐等传统的中医疗法,对部分神脑萎缩患者也有一定疗效,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老年性脑萎缩是指由于衰弱等原因引起的脑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脑体积的缩小。临床表现:未老先衰,肢体痿软,步态不稳,手足震颤、反应迟钝、记忆力差、计算力减退,甚至发生痴呆等。此病属中医“虚劳”、“痿证”、“振颤”等范畴。
传统辨证施治,一般分肾精亏损、瘀血内停、痰浊蒙蔽等。
整体观认为,上述各型病机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共同存在。此病为整体功能紊乱所致,也表现出一些全身症状。如肢体麻木、手足震颤、健忘失眠、烦躁不安、思维混乱、记忆力衰退、口干、口苦、纳差或食欲亢进、乏力、尿黄、便干或溏等。应予系统治疗,全息汤基础方加减。
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10g,烦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两者兼有三药同时加入;肢麻者加黄芪12g,震颤者加天麻、钩藤各10g,拘挛者加全蝎6g,蜈蚣2条;口角流涎者加半夏、胆星各10g,腰膝无力,步态不稳者加山萸肉、枸杞、山药、牛膝各10g,体弱者加人参10g。
用以上方法治疗老年性脑萎缩,可使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可配合西医药等治疗。
全息汤基础方加减。
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全息汤基础方内科症状加减法-1.发热: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其余按症加减。-2.低温: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汤意)。其余按症加减。-3.自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4.盗汗: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其余按症加减。-5.身酸懒: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按相应症状加减。-6.身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即可。痛重、自汗或恶寒者加附子10g,肩背痛甚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身刺痛,面紫舌暗脉涩者合秦艽、川芎、桃仁、红花各10g、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地龙各6-10g,其余按症加减。-7.浮肿: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喘满者加麻黄、杏仁各10g,有热者加石膏15-20g,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银花15-20g,连翘10-15g,肿甚,身重恶寒者加附子10g,其余按症加减。-8.黄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大黄10-12g,小便赤热者加栀子、黄柏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黄10-12g。其余按症加减。-9.嗜睡: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加石菖蒲10g,其余按症加减。-10.失眠: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其余按症加减。11.心惊不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其余按症加减。-12.头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各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兼身痛者合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兼头胀或烦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13.头晕: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兼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严重者加天麻10g,其余按症加减。-14.口渴: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烦渴多饮者合白虎加人参汤(石膏12-20g,知母、人参(或党参)、粳米各10g),兼纳差、舌淡苔少而燥者加党参12g,花粉10g,兼舌干而裂者合增液汤(玄参、麦冬各10g),其余按症加减。-15.口中异味:一般予全息基础方,口涩、口腻不再加药,口苦者加当归、栀子各10g,口臭者加藿香、佩兰各10g,口酸者加黄连6-10g,吴茱萸3-6g,口甜者合泻黄散(藿香、石膏、山栀、防风各10g),口辣者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16.项强:一般予全息基础方,严重者合葛根12-15g,麻黄10g,其余按症加减。若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不可视为一般项强,可进一步明确诊断。-17.肩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舒筋汤(当归、赤芍、姜黄、羌活、海桐皮各10g),其余按症加减。-18.四肢疼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合乌头汤(麻黄、黄芪、川乌各10g),或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知母、防风、附子各10g),其余按症加减。-19.腰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杜仲10g,兼痛泻者加防风10g,严重者加附子10g,两侧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尾骶骨痛者合破故纸、小茴香、元胡、牛膝、当归、杜仲、知母、黄柏各10g,泌尿系统结石者再加金钱草15g,海金沙10g,其余按症加减。-
20.咳嗽: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不止再合止嗽散(荆芥、紫菀、桔梗、百部、白前各10g),咽喉不利、干咳无痰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10g)或桑白皮12g、地骨皮10g,加贝母、枇杷叶各10g。其余按症加减。-21.喘促: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杏仁10g,兼咳嗽者,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各10g,喘甚者再加葶苈子10g,哮喘者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10g),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各10g,石膏12-20g),其余按症加减。-22.胸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咳喘胁痛者,按相关症状加减。-23.胸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面唇紫暗者加桃仁、红花各10g,丹参12-15g。-24.胸中烦热: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失眠、多梦、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2g。-25.心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兼肢冷、脉迟或结代者加附子10g。-26.嗳气: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嗳气频频者合旋覆花、党参、半夏各10g,代赭石12g。-27.呃逆: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呃逆严重者合丁香、杮蒂、人参或党参各10g。-28.恶心呕吐: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10g。-29.反酸: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黄连6-10g,吴茱萸3-5g,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0-12g。-30.食欲不振: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12g,胃酸者不加山楂。-31.胃脘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量至12g。-32.胁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33.脐腹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乌药、槟榔、木香、小茴香、良姜、川楝子、青皮各10g。-34.小腹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35.少腹(小腹两侧)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各10g。-36.腹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胃酸者加黄连6-10g,吴茱萸3-5g,严重者合生姜泻心汤(党参、干姜、半夏、黄芩、黄连各10g),或再加知母、姜黄、砂仁各10g。-37.腹泻: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无腹痛者去白芍再加防风10g,严重者加赤石脂、禹余粮各12g,久病体虚者加党参10g。-38.大便秘结: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仁10-12g,严重者合麻仁12g大黄、杏仁各10g。-39.便带脓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10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热毒炽盛者合白头翁12g,黄连、黄柏、秦皮各10g。-40.小便涩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车前子各10g,有热象者加栀子10g。-41.小便失禁: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益智仁、乌药、山药各10g,桑螵蛸10g。-42.小便混浊: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萆薢12g、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各10g,盐3g,小便黄混者合萆薢、丹参各12g,车前子、黄柏、石菖蒲、莲子心各10g。-43.睾丸胀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川楝子、元胡各10g,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各10g,睾丸红肿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乳香、没药各6-10g。-44.阳萎: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会阴胀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兼小便不利者加当归、车前子各10g,病久者合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各10g。-45.遗精: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g,严重者加芡实、莲须各10g。-46.鼻衄: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侧柏叶、藕节各12g,赤芍、当归、香附、黄芩、黄连、山栀、桔梗各10g。-47.咳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侧柏叶、干姜、艾叶各10g,或十灰散(大蓟、小蓟、栀子、陈棕、荷叶、侧柏叶、茜草、茅根、大黄各10g,炒炭用),慢性咳血者加阿胶、白及各10g。-
48.呕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严重者合大黄、黄芩、黄连各10g.-49.便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便血色黑者加灶心土15-20g,附子、阿胶、黄芩各10g,便血色鲜红者合槐花、侧柏叶各12g,炒荆芥、枳壳各10g。-50.尿血: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木通、竹叶各10g,茅根12-15g。-51.眼睑下垂: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熟地、当归、川芎、藁本、前胡、防风各10g。-52.耳鸣耳聋: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或加石菖蒲、木通各10g-53.咽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桔梗10-12g,急性肿痛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薄荷10g,慢性者合养阴清肺汤(麦冬、玄参、贝母、薄荷各10g)-54.声音嘶哑: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胖大海、桔梗、杏仁各10g,喘者加麻黄10g,有热者加石膏12-15g咽喉肿痛者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病久咽干者合熟地、百合、贝母、当归、玄参、麦冬、桔梗各10g)-55.牙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升麻12g、当归、黄连各10g-51.月经先期。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血热、阴虚、肝郁化火、气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口苦心烦脉弦者加当归、栀子各10g(丹栀逍遥散意);自觉症状不显者加地骨皮、青蒿、黄柏各10g(清经汤意)。其余按症加减。52.月经后期。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虚寒、肝郁、血瘀、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红花各10g,兼小腹痛者加川芎10g。其余按症加减。53.月经先后不定期。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肾虚、心脾虚弱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山药、菟丝子、荆芥各10g(定经汤意)。其余按症加减。54.闭经。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红花各10g。其余按症加减。55.崩漏。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血热、脾不统血、湿热下注、肝肾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加地榆12g;兼口苦,色暗者加栀子10g;兼小腹、少腹痛者加当归、川芎、川楝子、元胡各10g;兼小腹痛出血多者加当归、川芎、阿胶、艾叶各10g(胶艾汤意》小腹痛兼恶心纳差者合温经汤(吴茱萸、当归、川芎、党参、阿胶、半夏、麦冬各10g)。其余按症加减。56.经行腹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气滞、胞宫瘀血、湿热郁结、气血两虚、冲任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小腹痛者再加当归、川芎各10g,少腹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症加减。57.经行腰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肾亏损、血虚气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杜仲、川断各10g;腰两侧痛者再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症加减。58.经前吐衄。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经郁火、胃火血热、阴虚肺燥、脾不统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加当归、栀子、牛膝各10g;严重者合顺经汤(当归、沙参、荆芥炭各10g),加牛膝10g。其余按症加减。59.经前乳房胀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气滞、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香附、青皮各10g;疼痛严重者加当归、乳香、没药各10g(瓜蒌散意)。其余按症加减。60.白带。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虚、肾虚、湿热、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或加山药、乌贼骨各10g。其余按症加减。61.黄带。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气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易黄汤(山药、芡实各12g,黄柏、白果、车前子各10g);色微黄,气味恶浊者加当归、栀子各10g,阴痒者冉加黄柏、木通各10g。其余按症加减。62.赤带。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气郁、血瘀、虚寒、虚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当归、香附、阿胶、黄柏、牛膝、黑豆各10g(清肝止淋汤意)。其余按症加减。
63.五色带。此多为恶性病。不分气郁、湿热、阴虚、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川芎各1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12~15g,体弱者加党参、黄芪各10~12g。其余按症加减。64.妊娠呕吐。不分胃寒、胃热、痰湿、胃阴不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10g。其余按症加减。65.妊娠腹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血虚、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痛连少腹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症加减。66.妊娠出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虚、血热、肝火、症痼、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地榆12g;兼腹痛者合胶艾汤(阿胶、艾叶、当归、川芎各10g);兼腰痛者合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阿胶各10g),或加杜仲10g。其余按症加减。67.妊娠浮肿。不分肾虚、脾虚、气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见心绪不宁或子痫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68.产后腹痛。不分血虚、血瘀、寒凝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当归芍药散意),痛连少腹者再加川楝子、元胡各10g(金铃子散)。其余按症加减。69.产后出血不止。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瘀、血热、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兼腹痛者合生化汤(当归、川芎、炮姜、桃仁各10g);多日淋漓不净者按崩漏治疗。其余按症加减。70.产后多汗。不分气虚、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黄芪、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71.产后眩晕。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虚、肾虚、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心悸不安或多汗者加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72.产后大便难。不分血虚津亏、阳明腑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麻子仁丸(麻仁12g,杏仁、大黄、厚朴、枳实各10g)。其余按症加减。73.产后发热。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外感风邪、外感毒邪、气虚、血虚、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若表现腹痛拒按、恶露臭秽等毒邪见症,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当归、川芎各10g。其余按症加减。74.产后身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血虚、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痛甚身冷自汗者加附子10g;掣痛或刺痛,兼见面紫唇暗者合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牛膝、羌活、香附、五灵脂、没药各6~10g)加减。其余按症加减。75.产后乳少。不分气血虚弱、肝郁气滞、血脉阻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涌泉散(王不留行、漏芦、花粉、僵蚕、丁香、穿山甲各10g)加减。其余按症加减。76.乳汁自漏。不分气虚、肝郁、肝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黄芪、龙骨、牡蛎各12g;口苦者加当归、栀子各12g。其余按症加减。77.症瘕。不论属何种疾病,也不分气滞、血瘀、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三棱、莪术、桃仁各10g。其余按症加减。78.子宫脱垂。不分气虚、肾虚、气血两虚、湿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升麻12g,身体虚弱者酌加黄芪12g,党参10g。其余按症加减。79.外阴肿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毒邪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栀子各10g,银花12~20g,连翘10~12g。其余按症加减。80.阴痒。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肾虚等,一股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栀子、黄柏、木通各10g。其余按症加减。81.**出血。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肝肾阴虚、冲任湿热、脾气虚弱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加地榆12g,兼带下色黄者再加当归、栀子各10g。其余按症加减。82.小儿发热。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高热、低热、手足心热,不分风寒、风热、湿热、食积、疳积、气虚、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剂量约为成人的1/3~1/2(下同),个别高热脉洪面赤口渴者加石膏6~12g,知母3~6g。其余按症加减。
83.小儿发黄。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寒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茵陈蒿5~10g。其余按症加减。84.小儿腹泻。不分脾虚、寒湿、湿热、食积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3~5g,痛泻者再加防风3~5g,不痛去白芍,加赤石脂、禹余粮各5~8g。其余按症加减。85.小儿咳嗽。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肺燥、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3~5g,严重者合止嗽散(荆芥、桔梗、紫菀、白前、百部各3~5g);干咳无痰或百日咳合泻白散(桑白皮4~8g,地骨皮3~5g)加贝母、枇杷叶各3~5g。其余按症加减。86.小儿哮喘。不分冷哮、热哮,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4~6g),多汗或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5~10g;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石膏6~12g,麻黄、杏仁各3~6g),喘甚者合苏葶丸(苏子、葶苈子各3~6g)。其余按症加减。87.小儿夜啼。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肺经风寒、心经积热、心虚禀弱、受惊恐惧、伤食积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5~6g,不眠者再加酸枣仁4~6g,知母、川芎各3~5g(酸枣仁汤意)。其余按症加减。88.小儿疳积。指形体瘦弱、毛发干枯、头大颈细、腹胀肚大、大便不调或时发热等症状。不分脾疳、心疳、肺疳、胃疳、肝疳,也不分脾胃损伤、病后失调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纳差者加三仙各5~6g。其余按症加减。89.小儿尿频。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湿热、脾肺气虚、肾气不固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车前子各4~6g,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6~8g。其余按症加减。90.小儿遗尿。不分肾阳虚、肾阴虚、脾肺气虚、肝经湿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石菖蒲6~8g,严重者合闭泉丸(益智仁、白蔹、山栀各6~8g)。其余按症加减。91.疮疡肿痛。不分阴证、阳证,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白芍加赤芍10g,银花12~20g,连翘10~15g,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各6~10g,肿硬者加炮甲或皂刺10g。其余按症加减。92.目札。指开合失常、时时眨动或用力睁眼而不能自主的症状。多见于儿童。不分肝经风热、肝气乘脾、肝虚血少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8~10g,严重者合泻青丸(当归、龙脑、川芎、山栀、大黄、羌活、防风、竹叶)去龙脑、大黄,各6~8g。其余按症加减。93.眼睑下垂。不分中气下陷、风邪入络、气滞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除风益损汤(熟地、当归、川芎、藁本、前胡、防风各10g)。其余按症加减。94.耳鸣耳聋。不分风热、肝火、肝阳上亢、肝血不足、肾阴虚、心肾不交、脾胃虚弱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心绪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12g,或加石菖蒲、木通各10g。其余按症加减。95.咽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湿热、郁火、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桔梗10~12g,急性肿痛者再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薄荷10g;慢性者合养阴清肺汤(玄参、麦冬、贝母、薄荷各10g)。其余按症加减。96.咽喉梗阻。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滞、痰阻、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恶心干呕者加半夏、苏叶各10g(半夏厚朴汤意》兼咽干者合养阴清肺汤(见上);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两方同时加入。其余按症加减。97.声音嘶哑。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阴虚、痰瘀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胖大海、桔梗、杏仁各10g,喘者加麻黄10g,有热者加石膏12~15g,咽喉肿痛者加银花12~15g,连翘10~12g;病久咽干者合百合固金汤(熟地、百合、贝母、当归、玄参、麦冬、桔梗各10g)。其余按症加减。98.牙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胃火、虚火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清胃散(升麻12g,当归、黄连各10g)。其余按症加减。在使用以上加减方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每一疾病可能出现不同症状,必须全面了解,不要忽略哪怕不太严重的症状。需要加减的,要一一按症加减,不需要加减的不要随意加减,以体现系统疗法的严密和完整,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例如:一妇女患慢性盆腔炎,现正值经期,小腹、少腹疼痛,出血量多,询之月经先期,兼见头晕目眩、心烦胸闷、经前乳胀、恶心纳差、倦怠乏力、夜寐不安、大便干、小便黄、平时白带偏多等。在使用全息汤基础方进行系统治疗时,对于有些症状,如月经先期、头晕目眩、心烦胸闷、经前乳胀、倦怠乏力、小便黄、平时白带偏多,不需加减,因基础方已可以胜任。有些症状必须按症加减:小腹痛加重白芍用量,再加当归、川芎;少腹痛加川楝子、元胡;出血多加重生地用量,再加地榆;恶心加半夏、苏叶;纳差加三仙;夜寐不安加龙骨、牡蛎;大便干去瓜蒌加蒌仁。经过加减后,处方应为:柴胡12g、白芍12g、桂枝10g、蒌仁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川朴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2g、丹皮10g、法夏10g、苏叶10g、当归10g、川芎10g、川楝子10g、元胡10g、地榆12g、三仙各12g、龙牡各12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一般服药2~3剂后,症状应显著好转,如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应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处方。症状减轻,仍轻微存在,处方不变。第二,同一种症状,可能出现在不同疾病中,除按症状加减外,有时还必须按疾病的性质加减。如右胁下痛,可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肝癌等。胆囊炎、肝炎按加减法,去大枣加牡蛎、青皮,其余则按症状加减。胆石症除按加减法加减外,还须加金钱草、海金沙等。肝癌除按加减法加减外,须加鳖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为使加减法不至过于复杂,这些按病加减用药,一般不列入上述加减法,治疗时可参阅各论中相关疾病。第三,以上所列多为以内科、妇科为主的各种疾病可能共同出现的一些症状。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多有特有症状,为避免与各论重复,列入较少。可参阅各论中相关疾病。第四,以上所列加减法为个人经验的积累,疗效确切,但不应视为固定不变的模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加减方法也必然随之变化。只要确有疗效,可不断探索,但不应破坏系统疗法的整体构架。
分析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姜10g大枣10g以上十三味药属阳药,上腹部以下病症加重用之。瓜蒌10g薤白10g生地10g丹皮10g甘草10g这五味药属阴药,且有活血祛瘀功效,胸以上病症加重用之。当然,还要根据具体病症适当增加一些药味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