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因此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等说法。
大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一候腐草为萤,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诗说大暑
诗人白居易在这炎热的天气里,眼前没有遮阴的东西,只有窗户下面吹来徐徐清风,便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从而作诗一首《消夏》:
消夏
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只要保持内心的淡泊和平和,就可以让清风自来。
大暑习俗
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满医常纪庆述大暑养生
养生法则一:趁暑化湿解冬病
即我们所说的“冬病夏治”。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满医常纪庆说,暑天阳气旺盛,治病就是通过满医太虚檀香灸等方式利用补充阳气来达到疗养效果,通常情况下,那些冬天容易患的疾病也就是阳虚症的疾病是可以冬病夏治的,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等阳虚症疾病。
养生法则二:多饮暖水药食粥
传统消暑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白开水,建议小口多饮,而不是一次性饮水过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
同时,大暑气候炎热,可以用粥来滋补身体。医学界公认,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在大暑节气,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帮助大家安度盛夏;放一些拇指淮山、茯苓等药材,祛湿效果会更好。
养生法则三:消暑切莫动“肝火”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满医常纪庆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