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出台慢性病防治规划,脑血管病的高致

政策解读:道略残障小乐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署做好未来5-10年的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

《规划》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作为核心目标,提出到年和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分别较年降低10%和20%。

这个规划有以下10个亮点

1.编制慢性病防治指南,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卫计委组织专家编制慢性病防治指南,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识,力争到年和年,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60%和70%。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

2.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

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发现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及时提供干预指导。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内容,将肺功能检查和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

3.公共场所吸烟、向未成年人售酒要受到法律制裁

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出台,加快各地区控烟立法进程,加大控烟执法力度。研究完善烟草与酒类税收政策,严格执行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有关法律规定,减少居民有害饮酒。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推动营养立法,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倡导膳食多样化,推行营养标签,引导企业生产销售、消费者科学选择营养健康食品。

4.有了戒烟热线和戒烟门诊

依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开设戒烟咨询热线,提供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

5.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针对中医药具有优势的慢性病病种,总结形成慢性病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推广应用。

6.缩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到就诊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努力缩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到就诊有效处理的时间,推广应用癌症个体化规范治疗方案,降低患者死亡率。

7.患慢性病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可获得医疗救助

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患慢性病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实施医疗救助。鼓励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将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延伸,开展对特殊人群的医疗扶助。

8.发展上门医疗,让你居家养老无忧

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

9.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医疗

重点突破精准医疗、“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应用的关键技术,支持基因检测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慢性病防治领域推广应用。

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信息分析与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确定主要健康问题,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与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10.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科教、休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运动健身环境,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政策原文: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年)

为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依据《“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本规划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环境整治、烟草控制、体育健身、营养改善等工作,初步形成了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慢性病防治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yf/14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