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41.html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56岁,因“突发剧烈头痛1周,发现颅内动脉瘤4天”入院。患者于1周前突发剧烈头痛,无恶心、呕吐,当地CT及MR未见异常,MRA及DS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
诊治经过DSA显示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瘤体大小4.87*4.13,颈宽3.2mm(图1-2);颈内动脉直径4.6mm。决定采取支架辅助栓塞:微导管超选到位后,先后填入两枚MicroFinish弹簧圈(5-20),通过预置支架导管,植入LVIS支架4.5*15,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
图1三维血管重建显示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
图2工作角度造影显示宽颈动脉瘤
图3首枚MicroFinish5/20弹簧圈填塞后
图4第二枚MicroFinish5/20弹簧圈填塞
图5植入Lvis4.5/15
图6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致密栓塞
图7:本例患者所使用的弹簧圈
血管内介入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但其长期稳定性却是该技术开展的一大挑战。关于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已有很多的研究,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是动脉瘤大小、是否使用支架、术后即刻的栓塞程度。
如何提高动脉瘤长期栓塞效果,是当前神经介入医生、企业研发工程师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是提高动脉瘤的即刻栓塞率,还是更大程度的改变动脉内血流,抑或是更好的瘤内血栓形成与机化,是解决动脉瘤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当前有一些学者非常激进的强调“大圈理论”,但其理论依据如何:是提高栓塞率?是促进瘤内生物学反应?是更好的瘤颈覆盖以达到最好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我们都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我们已经习惯于用Raymond分级来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也用于预测动脉瘤的长期预后;但其判断主观性也备受质疑。相比支架,动脉瘤内的填塞密度作为更加客观的指标,也被广为采用;特别是对于破裂动脉瘤,提高弹簧圈填塞密度尤显重要。除了修饰弹簧圈(纤毛圈或水凝胶弹簧圈),更软、更粗的弹簧圈能够获得更高的填塞密度,但如何平衡柔软与直径之间的矛盾,也就成为弹簧圈研发中最为困难的核心问题。
关于动脉瘤栓塞效果与栓塞密度的相关性无可争议,但如何改进弹簧圈性能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更软更大的圈应该是未来的方向!近3年来,TargetNano(stryker)、Hypersoft(Microvention)、AxiumPrime(Medtronic)等柔软圈的研发和临床使用,使我们在动脉瘤的治疗中更轻松、更安全。国产弹簧圈也在逐渐向这一方向发展,中国制造也在慢慢向中国创造发展。目前由医院刘建民教授牵头开展的弹簧圈随机对照研究(CATCH)也在顺利进行,该研究将首次比较新型弹簧圈与标准弹簧圈临床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医院神经外科黄清海教授供稿,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并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