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问题频发怎么办父母这样做轻松又

“乖起来是天使,闹起来是魔鬼!”这句话是不少父母受困于孩子情绪问题的内心独白。孩子一天天健康快乐的成长,让父母觉得养孩子,再辛苦也是件幸福的事情。但当孩子情绪问题频发:婴儿期怎么哄都没法安静;稍大点就开始发脾气、耍性子;上小学那天开始为了写作业鸡飞狗跳……和孩子的有效交流成了奢望,对孩子的那份深厚的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无奈、烦躁甚至愤怒。

面对孩子情绪问题,父母需要游戏力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专心学习,学习与人相处,必先确保他们拥有愉快及稳定的情绪。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情绪安定愉快”列为儿童身心状况的目标之一,并且提出了明确的指标:3-4岁1.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4-5岁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渐平静下来。3.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5-6岁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移情绪和注意力。当孩子情绪上出现困扰时,例如恐惧、对他人缺乏信任、抗拒、敌视;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尝试,退缩、畏难、离群索居;焦虑不安,很难专心学习……种种情绪问题令父母无所适从。父母也会尝试劝解安慰、讲道理、但受困于情绪的孩子似乎并不能很好理解这些,往往效果不太好。无奈之下,父母们往往使出杀手锏,训斥指责——狮吼功!于是孩子们或者情绪更加崩溃,或者情绪被压抑下去,但无论那种情况,情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孩子没有获得情绪调节的能力,父母在养育问题上也没有获得成长。相反,孩子不舒适的情绪体验被累积在内心深处,导致今后类似的生活经历会很容易激活孩子更加强烈的情绪问题,如恐惧、紧张、焦虑、愤怒、忧郁……直至长大成为一个无法调节管理自己情绪的成年人。其实面对不适的情绪体验,孩子自己也很无力。从进化的角度讲,我们的大脑是理智系统和情绪系统同时工作的。受到外部刺激时,我们都会产生情绪,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情绪系统总是先一步接受信息,先一步做出反应。因为情绪系统的运作模式更加本能驱动,处理速度要优于理智系统,这种选择有益于种族延续。但文明进化的速度相比大脑进化速度要快得多。现代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为了更好的生活、学习,需要从小学习调节管理情绪,更多用我们理性大脑思考决策,但这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孩子大脑中的理智系统(特别是前额叶)远未发育成熟,力量非常弱,所以,孩子主动调节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弱。于是帮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就是父母们的必修课。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们与其焦虑、无助,不如把这个时间拿来同孩子玩耍。和孩子一起面对情绪困扰,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信任,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用爱将孩子的杯子装满,而亲子游戏就是填满孩子“爱之杯”的重要方法。

游戏中的身体接触有助于形成安全依恋,

让孩子获得原初的安全感与效能感

脑科学研究说明了亲子交往与亲子游戏在亲子依恋和婴幼儿情绪与行为正常发展中的作用。过去人们总是认为小脑只是协调机体运动的控制器官,与其他行为没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小脑与脑边缘系统(情绪控制中心)之间有双向神经连接。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解释早期母婴之间身体的接触,亲近抚爱在婴幼儿情绪与行为正常发展中的重要性。隔离养大的猴子和孤儿院儿童的异常行为,是因为早期缺乏身体接触和运动刺激造成的。当婴儿被大人搂在怀里,摇着,拍着,传入神经冲动刺激小脑,促进其发育。这一过程能延续到两岁。实际上,婴儿出生后,脑神经细胞继续生长唯一的部分就是小脑。由于小脑和情绪控制中心有联系,身体接触而产生的运动刺激也会传导到情绪控制中心,使婴儿感到快乐,这是亲子依恋形成的物质基础。为什么小朋友那么喜欢被抱抱,喜欢被举高高,喜欢坐人肉转椅,身体的接触是婴儿情绪与社会性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婴儿期如果抚养不当,缺乏与父母的身体接触、亲近、抚爱,婴儿情绪中心的神经通路就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愉快情绪中心与小脑的神经通路也得不到发展,日后有些人就会有体验愉快情绪的障碍,情感上无法满足。即便不是小婴儿,孩子也是需要在游戏中与父母有肌肤相亲的滋养。我们不妨与大一点的孩子玩“肉搏”大战,这是孩子超级喜欢的游戏。爸爸妈妈并排坐在沙发上,孩子冲到他们中间的空隙里,然后爸爸妈妈像是拔河比赛一样看看谁能把他抢过来。这个游戏就可以通过身体强烈的接触,增进小孩子的自我感以及与父母的联结。类似的游戏还有很多,只要父母们能够全心投入地陪孩子玩耍,一定可以发明最适合你们家庭的游戏。

游戏激发孩子的自信,远离无力感

在咨询中,父母常常说自己的孩子没有自信,缺乏勇气。缺少自信的孩子往往缺少探索世界的动力和人际交往的勇气,常常感到自己懦弱、无助。如果孩子担心受伤、害怕被拒绝,对这个世界缺乏探索的信心,那么通常会选择逃避:“我不想要”,“我不会”,“同学欺负我”,甚至出现不想去学校、休学等问题。还有一类孩子,他们也许会表现得胆大包天、任意妄为,但内心深处却有极度的无力感。比如,有的妈妈“你说我孩子无力,可为什么他在学校里老打人,连老师都管不了他,只能请家长?”可以这样来理解,无力感是孩子很难去面对的一种感受,为了能够将自己藏得严严实实,而先发制人,对别人进行攻击也是防卫方式:“我讨厌你”,“吃我一脚”,“你是个大笨蛋”,“你们都要听我的”。要治愈这些孩子的无力感,家长朋友们也可以通过和他们一起游戏的方法,帮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自信。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成就感是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情绪情感。在游戏中,孩子有充分自由的选择、自主决策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与愿望来行动。游戏为孩子探索自己的能力提供了机会。当孩子学会滑滑梯、搭积木,都会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当然,和孩子玩游戏也可以让孩子输,这种合作为基础的游戏,孩子学会了协调自己与他人的想法,学会正确对待输赢,学会在规则下取胜,并进一步发展成熟的、现实的自我概念。孩子在游戏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够不到东西,没有游戏材料,怎么藏不被别人抓到,怎么快速的抓到别人等等。没有努力的游戏不是好游戏。游戏的魅力在于对孩子构成的挑战性。孩子既可以学会利用线索与策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以学习克服困难、锻炼意志。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是他们发现与体验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有利于信心和进取心的培养。比如,一个小女孩想用娃娃的小被子把娃娃包起来。可是,如果把被子横着包娃娃,则被子不够长,娃娃的脚就露在外面了;如果竖着包,则被子不够宽,包不住娃娃。小女孩尝试着各种办法,最后终于发现最佳的包娃娃的办法:用被子的对角线作为长度把娃娃包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娃娃全包进去了。小女孩包好了娃娃,好像如释重负般长长地出了口气。游戏是孩子幻想与现实的一座桥梁。也许孩子暂时在现实中觉得自己不可以,那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到他可以。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情形,都会引发孩子的兴趣,他们想知道一切事情的究竟。家长可以与他们一起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们学会做饭、烧菜、清洁整理、上下班、争吵辩论、照看婴儿。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反复练习这种游戏,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当孩子们觉得自己行,自己能照顾自己甚至照顾别人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才是最自信的。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游戏获得自信,远离无力感,大人不能太好强——需要跟随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跟随我们。这是亲子游戏最重要的原则。有些父母太好强,放不下强烈的控制欲望。这也让他们无法享受和孩子游戏的乐趣。比如,爸爸想和孩子打篮球,培养他一个男人应有的运动技能,但儿子偏偏想要和爸爸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于是爸爸发火、泄气、感觉到彻底失败。妈妈想要陪女儿玩画画,可女儿对画什么根本不感冒,而是把不同的染料混合来混合去,妈妈也很挫败。当父母打起%的精神准备尽一个父母的职责陪我们的孩子玩耍,却发现孩子似乎并不领情,父母开始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却没有想一想这些游戏,是否只是父母希望孩子喜欢的,而并非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于是父母挫败了,又把孩子扔在一边不管。有些父母生性好强,一定要比孩子搭一个更高的积木城堡,更好的乐高模型。有的正好相反,坚持战略防御,不敢和孩子玩打仗、摔跤这种有我们觉得危险的游戏,怕受伤。但是不管怎么样,孩子需要我们家长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绪,与他们一起玩他们钟爱的游戏。阿克斯莱因博士在《游戏治疗》中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孩子会“摸索他们自己的道路,试验他们自己,逐渐表现他们的人格,为他们自己承担责任”,从而“获得前进的勇气,变得更加成熟,成为独立的人”。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孩子通过游戏向我们诉说他们的需要,玩他们想玩的游戏,用他们希望的方式玩,就是作为父母聆听孩子的最好方式。

用游戏迎接孩子情绪的暴风骤雨,培养孩子情商

现在教育领域常常谈论如何培养孩子情商、情感素质和情绪竞争力。游戏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孩子情商,因为游戏是孩子用来表达自己和释放情绪的方式。父母期待孩子拥有一个情绪的强弱调节器,而不是非开即关的按钮。我们不希望孩子的情绪卡死在“关闭”档——情绪被压抑下去;也不希望一直处于“打开”档——难于安抚、歇斯底里。父母期待孩子情绪强烈时能有一定的节制,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父母们可以通过游戏交给孩子们不同情绪下的身体语言,也可以通过游戏扮演富有情感的角色,还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孩子安全直接地表达情绪。当孩子有强烈的情绪时,父母常常期待孩子可以直接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哭有什么用!有什么事你说呀……你怎么不说呀?”但是孩子的能力发展有自己的时间表,情绪调节能力也不例外。如果父母过于依赖语言,就会一厢情愿地固执于让孩子“说出来”。由于很多情绪过于强烈,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又有限,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孩子光是说:“我很生气”“我很难过”,并不说明他们已经充分表达自己了,他们仍然会陷于情绪难于被安抚。父母们需要为孩子的情绪释放找到更好的、更合适的出口。在孩子学会用语言谈论情绪之前,他们需要先学习如何把情绪在游戏中玩出来。为了帮助孩子完成这一中间过程,父母可以请孩子把情绪感受画出来,编故事讲出来或者表演出来。比如当孩子和父母发生矛盾了,父母可以建议:“来,用这两个娃娃扮演你和妈妈好吗?让他们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各自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更直接一些,当我们对孩子感到失望或生气时可以和孩子玩假装游戏,假装你是孩子,孩子假装是你,孩子这时要生你的气。当游戏开始的时候,孩子也会共感到父母的情绪,父母一触即发的愤怒也被拉回来了,还增加了彼此的亲密感。孩子还有一种本能的游戏,叫做“情绪转嫁”,即:试图把不想要的情绪传递给别人。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打了预防针,回到家后,他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当然是打针的游戏。他会想当谁呢?当然是医生或者护士——就是给他打了一针的那个人。那他给谁打针呢?通常是给爸爸妈妈或者别的大人,如果实在找不到挨扎的对象,他就会找个毛绒玩具或洋娃娃来代替。他希望爸爸妈妈如何配合呢?你最好装作很痛,很害怕,大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针,请不要给我打针。”他会义正言辞的告诉你没什么好怕的。这个游戏让孩子处于交往中强势一方。让被打针的一方变成给别人打针的一方,这种角色转换虽然简单,效果却很好。被打针让孩子觉得很无力,也可能让他联想到过去所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想到那些自己无法控制、无法摆脱的事情,包括被大人带去打预防针。打针游戏让他恢复过来,他看到了大人也有无能为力、绝望、求饶的时刻,而他却强大无比。虽然,游戏是假装的。但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孩子之所以选择这个假想游戏,不仅仅是因为好玩,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他确实得到了不少乐趣。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再次经历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大笑释放出来。这个小创伤就通过游戏在孩子的内心完结了,得到了补偿。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玩这个游戏。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踢猫效应”的现象,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在我们的家庭系统中,孩子往往就最弱的,他们的情绪再无下一级可传递。但这个时候,我们成人如果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他的小弟弟之类的角色,孩子的情绪也就有了一个出口。但是,有时孩子因为尝试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修复,却遭到父母的打击或者惩罚。作为成年人,我们有时会说:“别闹了,我正忙着呢,”或者“不要烦我,我不喜欢”,而不是跟他们一起玩。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退回到自我封闭的状态,把那些恐惧的情绪潜抑下去。而那以后,他就可能尝试一些真正破坏性的方式了,比如毁坏东西,欺负小动物。或者暂时把情绪压抑下来,等到下次打针的时候失控地撕心裂肺大叫。

游戏的力量可以将爱的记忆内化进孩子的内心

只要父母用心地与孩子游戏,你家的家庭游戏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家”与“别人家”的区别所在,也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胜任感的来源。有部很火的美剧,《thisisus》超级温润柔情,涵盖夫妻关系、亲子教育、自我审视及生死哲理很多层面,感动了很多人,尤其是家庭观。主人公皮尔森一家超级有爱,将游戏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三个孩子被称作THEBIGTHREE,饱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深情,所以即使孩子长大成人,各自遇上人生的难题,仍然可以用此来彼此鼓励,汲取能量。当然还有感恩节传统。传统的项目有徒步5.5公里,观看电影,还有带上帽子扮演先民里克,传统食物是沾有饼干屑的热狗,孩子们即使长大成人依然期待感恩节这天的到来,好重温这一切,原因是在他们童年时期,有一年的感恩节,他们全家去孩子外婆家过感恩节,半路意外爆胎撞上栅栏,只好徒步5.5公里到达一处旅馆。孩子们又累又饿,情绪十分低落,爸爸杰克这个时候扮演先民,搞来了影碟,利用现有的零食和火炉来了一次室内野餐,孩子们瞬间被点燃了,被意外差点毁掉的感恩节格外温馨难忘。多少年过去了,即使爸爸杰克已经不在了,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依然延续着这些传统,童年这次感恩节的点滴记忆被传承了下来。所以,家庭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亲密、温暖的体验可以打败时间,保存所有关于爱的记忆。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用孩子的语言提供心理支持,力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成年人发出游戏信号,孩子就会有效接收到安全与信任。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哄骗儿子说:其实大家正在玩一个“游戏”。父亲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度过了饥饿、恐惧、寂寞以及一切恶劣的环境,孩子纯净的心灵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影片结尾,解放来临的前夜,父亲将儿子藏在一个铁柜里,嘱咐让儿子千万不要出来,否则就会输掉游戏。不幸的是,父亲被纳粹发现了。当父亲被纳粹持枪押送去执行枪决,经过儿子躲藏的铁柜时,父亲仍然用非常规的、夸张的肢体动作,成功安抚了孩子。孩子没有出来,也没有害怕,躲在铁柜中直到第二天获救。为人父母,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一种幽默——游戏力。

—END—

“你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养育孩子的很多常见误区你知道吗?家长们都在学习的音频课和书籍是什么?知子花为助力家长成为“爱孩子,更懂孩子”的父母,特别推出曹廷珲老师(曹知子)主讲系列课程《硬核父母学习礼包》,帮助您走出家庭教育误区,让每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

学习包内含:

音频课《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共51节音频课,33个主题;

实体书籍《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基于万个辅导案例的教子工具书;

音频课《3分钟教子干货》,共节音频课,上线3个月播放量超70W。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jc/14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