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岁的张先生一年前发现自己左眼总是跳,起初没太在意,慢慢的嘴角也开始抽动,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面肌痉挛”。刚开始张先生只是口服药物进行缓解,直到最近两个月,张先生的症状开始加重,连带面部和口角开始抽搐,且发作频繁,每次抽搐的时间也比以前更长,有时情绪激动时症状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睁眼困难等情况。
西安医院神经外科颅底颅神经疾病专家组姜海涛教授介绍,面肌痉挛的病因比较明确,80%-90%的患者是由桥小脑角区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的,还有少部分患者可能是肿瘤、炎症或面神经炎等引起。
面肌痉挛如何诊断?
一般情况下,医生建议患者先观察三个月,如果抽动频繁或抽动范围逐渐扩大到嘴角等部位,医院检查就诊。
目前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般的影像检查(比如CT)只能看出颅脑的结构,看不清细小的血管。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则建议行面神经MRI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微血管压迫相应神经。
为什么药物无法治愈面肌痉挛?
一般来说,面肌痉挛首选药物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卡马西平片、奥卡西平等,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者以及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可减轻部分患者面肌抽搐症状。
药物一般有两种作用方式来影响神经系统,一是影响中枢神经元,防止或减少病理性过度放电;二是提高正常脑组织的兴奋阈,减弱病灶兴奋的扩散。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作用方式对于面神经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都是无效的,无法改变面神经被压迫的事实,因此针对面肌痉挛,药物治疗是无法治愈的,只能暂时缓解一些轻微面肌痉挛的症状。
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优势
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并完整保留神经功能的一种手段,也是医学界公认的、首选的外科手术方法。该手术在显微镜下对面神经走行区进行探查,找到责任血管,用Teflon垫棉将血管与神经根有效隔离,充分减压后,抽搐症状消失,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MVD虽属于微创手术,但技术成熟、治愈率高、效果显著。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还有效保障了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