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世居祖国的东北部,地域辽阔。“龙形蟠大野,云气撼沧溟”的长白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古老的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贡献。一是在唐朝建立了渤海国,在东北地区,存在了年。二是建立了金朝,在北京建立了金中都,把中国的政治中心建立在北京。三是建立了清朝,实现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收复了台湾,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满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大家庭中的一员,充满了民族特色和特殊疗效,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巍巍长白山、莽莽花果山”是满族医药发祥的沃土,“低头就是药,弯腰把宝掀”使得满药以野生为主,重视药材质量,喜用鲜活药材。满族医药是中华医药的珍贵宝藏和文化遗产,正如毛主席老人家所说的,满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北京通州一个普通的社区里,我们走访了一位不普通的人物,他就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满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传统医药传承人常纪庆先生。
满族传统医药传承人常纪庆
豁亮素雅的诊室内,馨香四溢。环顾四周,陈列着不同凡响、弥足珍贵的医药古迹,有唐代渤海国记载满医诊病治病的壁画、神医扁鹊的玉石雕刻、至今已有千年的辽国木刻画、保存完整的唐代绢丝画卷和针灸木人。
针灸铜人
每一件珍贵文物,都记载着古时满医治病的方法和器具,人物神态生动、画面清晰明了,即使穿越千年之久,也让现代的我们感受到满族文化和医药的博大精深、瑰丽夺目。
古代针灸木雕神医扁鹊木雕疫情期间的常纪庆大夫仍旧很忙,许多不能来诊室的病人,通过口述或者视频,请常大夫诊病治疗。医者父母心、治病先治心,朴实的如邻家大哥的常大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打消着患者的疑虑和心结,诊病、治疗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气呵成。
参观金代丝绢画
金代丝绢记载的膏药制作
提起满族文化和医药,常大夫有说不完的话题。“化腐朽为神奇,变传说为现实;高手来自民间,神奇闪亮眼前”的满族医药随着他和缓的声音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
悬丝诊脉是真的吗?
参观常大夫收藏的唐代壁画,里面一个悬丝诊脉的画面瞬间吸引了我们。
悬丝诊脉应该是古代的一个传说或者是当今娱乐文化的一个噱头吧?面对我们的疑问,常大夫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古代艺术品中记载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现在的棒疗、飞针、膏药等等技法都能从上述古籍中找到渊源。满族的老祖宗把实践中证实具有特殊疗效的技法、器具用绘画、雕刻、壁画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就是怕这些珍贵的经验无法传承下去,你看古人用心之良苦有多么感人。”
“悬丝诊脉不是传说也不是噱头,是真实存在的。我就是这一门绝技的传承人。我的太奶奶、奶奶都是满医,到我这代已经传承了13代了。儿时为了哄我,老人就给我一个丝线,先开始绑在各种物件上,大了以后就绑在手腕上,让我细心感受脉搏的波动,可以说这门绝技是我儿时练就的童子功,现在掌握这门绝技的人已经很少了,我更觉得应该珍惜。”
应大家的恳请,常大夫净手更衣,向我们展示悬丝诊脉的绝技。一条普通的红色丝线绑在手腕上,另一头搭在瓷质脉枕上,常大夫凝神静气,手指轻抚三根丝线,感受着微弱的脉搏跳动,空气仿佛也凝固于此…
唐代木刻拓画为外国人诊脉悬丝诊脉
大约5分钟,常大夫收起了红线,拿出一张纸,画出一个人体简图,从头到脚陈述患者的身体情况。
悬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五脏六腑的问题在常大夫的陈述中一展无余,常大夫准确地描述着五脏六腑的状况、病灶点、身体异样的感受以及成因,更为惊奇的是,患者13岁因体育课而导致尾骨受伤的问题,在常大夫的悬丝诊脉中都被诊断出来,而这个早已被患者遗忘的外伤经历距今已经快40年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悬丝诊脉不但存在而且其精确度和准确度太令人惊奇。
未等众人回过味来,常大夫又拿过来一块唐代渤海国的木刻作品,只见画面中一位妇人卧在榻中,轻掩罗帐,手腕处缠绕着丝线。丝线另一端,一位医生模样的先生,端坐数米开外的椅子上,手握丝线正宁心静气进行诊脉。“古时男女授受不亲,故而悬丝诊脉、遣方用药。我现在的许多治疗手段都可以从我珍藏的医药古籍中寻到他们的身影。我们的民族医药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这里既有医术的传承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瑰宝。”
比CT检测还准确的“摸骨诊脉”
悬丝诊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现代人感叹古人的技艺精湛,但是作为现代人,常大夫又是如何把脉诊病的?
摸骨诊脉摸指诊脉一位新患者上前,常大夫呷了一口茶,神态自若地把手搭在患者的脉搏上,稍一沉吟,接着顺着患者的小臂或轻或重的边捋边揉。不一会常大夫的诊断结果就出来了:“你的椎动脉有些狭窄;甲状腺有问题,这个结节往里长,有时影响了你的声带,要抓紧时间治疗,不能耽误;心脏要注意,冠状动脉有些狭窄,心电图正常不代表心脏就健康,这个狭窄已经影响到心脏供血,必须引起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