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8050/
年的一天,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遇到了社区卫生站的老护士长,忙叫道:“老姐姐!”不料她却不禁大惊:“你,你,你现在还活着?真不容易,好好珍惜,别人像你这样的,早死了好几回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年2月,凌志军病倒了。他在家中工作,突然晕倒在地,医生在他的颅内发现两处病灶,怀疑是脑瘤,然而两天的进一步检查,发现了左肺肿瘤,确诊为“肺癌晚期,脑转移。”当时的医生认为,他活不过3个月。
两年过去了,他还好好地活着,而且体内的癌细胞荡然无存,实在令人诧异。
就像他说的:“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
一、凌志军并没有像专家预测那样活不过3个月
陵志军突然晕倒,但是在此之前,他经常锻炼,他的身体连感冒都少有,医生的判断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肺癌可能是家族遗传,因为他父亲凌建华也是因为肺癌去世的。凌建华曾是《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总编室副主任。
跟所有的病人一样,凌志军一开始也是到处找权威专家,但是专家们做出的判断让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恐惧和绝望。
凌志军不甘心,他问一个权威西医:“不手术会怎么样?中医可能治疗癌症吗?”大夫说:“不手术?那就等着呗。即使泡在中药里,肿瘤也不会小。”
她的妻子问中医大夫:“能不能做开颅手术呢?”中医喝道:“去吧,你要是想当寡妇,就去吧!”
这些咨询带给他们的除了焦虑就是沮丧。
凌志军不断地问自己:难道癌症就真的是绝症?真的没有任何生路了吗?
不过在他最绝望地日子里,他的一些美国朋友告诉他,癌症不是绝症,而是以一种慢性病。在他们看来,美国大多数人是这么认为的,跟国内的专家似乎不一样
专家们倾向发现癌细胞就要切掉,赶尽杀绝才行。
凌志军开始寻求康复之路,他听从了一个比较中肯的医生的建议,先进行肺部手术。
就这样他切除了左肺的恶性肿瘤,但是脑部的手术一直没有做,而且他还拒绝了一些抗癌特效药,也拒绝放疗和化疗,出院的时候,连一片药都没有带。
因为凌志军通过一些资料的查阅,他意识到肿瘤治疗领域也许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端,他决定尝试自然疗法恢复体能,而不是对体内残余的癌细胞化疗放疗围剿。
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没有在医生预言的3个月内死去,几年过去了,他竟然活着,而且越来越健康。
二、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
在年4月,凌志军拖着虚弱的身体,出席了他的新书《中国的新革命》发布会,这可能是他向所有人的告别。
当时,中关村早期的专业者之一——纪世瀛,站起来安慰他:“得了肿瘤不要害怕,要坚强,要知道70%的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20%是被治死的。。。。。。我去年7月被诊断为胰头癌,医生只有8个月的生命,可今天我还活着。“
年的秋天,凌志军发现自己的脑瘤症状减轻了不少,复查之后表明,头部的病灶正在慢慢变小。
这样一来,医生说头部要迫不及待手术已经没有必要了。真庆幸当时没有听医生的建议开颅手术。
凌志军认识到,癌症治疗体系中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加上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存在偏差,仿佛癌症就是绝症,生的希望渺茫。
凌志军在这几年中,一直在做癌症的有关治疗相关资料。他从一些权威资料中得知: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不少肿瘤方面的专家也引用这组数字,这说明了它可能是个真相。
而就在年的上海抗癌协会的年会与位国内外专家就治死,也就是过度治疗达成共识,我国有80%的肿瘤晚期患者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着过度治疗。
这些数字令凌志军震惊不已,癌症患者中竟然有66%死于自己的恐惧和不正确的治疗方案。
直到年,凌志军的头部没有采取任何治疗,病灶已经缩小了80%了。难怪老护士长看见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别人像你这样的,早死好几回了。”
恐惧,是因为无知,对癌症不了解,不知道癌症其实是一种慢性病。
而人们更是忽略了自己身体的修复能力,依赖昂贵的特效药,殊不知,那些“特效药”有可能是真正的杀手。
癌症患者的求生玄机似乎就简单了: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就已经有了66%的远离死神,即使是中晚期,也可以与癌长期共存。
三、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重要
年春天,凌志军不仅活着,而且重新成为一个健康人,他的头部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肝部也没有异常,癌胚抗原指标也回归正常,他终于将自己体内的癌细胞全部赶了出去。
他又可以全世界到处去滑雪了!当朋友看到他滑雪的身影,简直不可思议!
凌志军想到那些被焦虑和绝望困扰的人,他想把自己的体验和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他把自己的经验写在了他的书中,年这本书《重生手记》出版了。
他还将自己的抗癌方法总结为“康复九策”。
这九策就包括:
第一,要有正确的治疗理念。不盲目进行对自己有损害的治疗。
第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享受慢节奏。
第三,每天做好吃喝拉撒睡这五件事。
第四,适当散步,增强心肺功能。
第五,多晒太阳。身心放松。
第六,深呼吸。
第七,保持好心情。
第八,家人和朋友的关爱。
第九,做喜欢的事。
患癌以后,他正是靠着这样的方式,一点点改善自己的状况。
战略上藐视疾病,他保持强烈的信心面对可能降临的死亡;战术上,通过身心的调整,以最好的状态对抗癌细胞。
在确诊癌症五年后,凌志军用自己的方式,成功地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凌志军也被称为我国“抗癌第一人”。
如今,凌志军依然活着,他安安静静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凌志军说,他只是如实地把自己的抗癌经历告诉了大家,但他又说他的感受没有得到科学验证,大家根据情况来选择,不要盲目效仿,就像他一样从来不会盲目的效仿任何一个成功者一样。
可不管怎样,有些共性是值得所有人效仿的: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坚强,去接受那些应当接受的治疗。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那些不应当接受的治疗。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哪些是应当接受的,哪些是不应当接受的。
我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从容地迎接死神降临,什么时候该坚定地寻找康复之路。
视死如归固然可敬可佩,叩开康复之门却更困难也更可贵。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因此,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
《重生手记》是凌志军的生命述说,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作者的坚强、勇气和智慧来启发自己。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35购买如果你也想知道他做了些什么,你也需要鼓励,不妨入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