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三医院(医院)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是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产后出血有许多潜在的原因,但最常见的是子宫收缩乏力。所有产科工作人员和参与孕产妇保健的工作人员,必须有一个产后出血的预防和管理的明确计划。应当记住:“一到位,两个重视,三个正确”,提高产后出血救治水平。
产后出血;药物治疗;外科治疗
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1.9/10万,比年降低了66.4%。美国直接与妊娠相关的产妇死亡率约为7/10万-10/10万活产的妇女,约8%的死亡是由产后出血引起的[1]。全球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产后出血,已经成为多年不变的问题。尽管我国个别地区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不是产后出血,但至少有90%以上仍为首位,某些城市甚至10年不变[2]。
1定义与病因
1.1定义
目前产后出血的定义有些问题,由于没有精确的测量方法,往往出血量被低估。更重要的是,诊断将是回顾性的。有人提出产后出血的定义应当为产后24h之内阴道分娩出血超过mL,剖宫产出血超过mL,为早期产后出血[3],建议使用在血细胞比容值下降10%来定义产后出血,但这种改变依赖于测试的时间和液体复苏量[4]。其精确度值得商榷。我们认为,精确测量休克指数(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收缩压+2×舒张压)/3]在评估出血中有一定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5]。
1.2病因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首位还是子宫收缩乏力,国外研究发现,巨大儿、产程延长、绒毛膜羊膜炎,硫酸镁的应用与宫缩乏力有关[6]。高危因素还有胎盘原因(胎盘滞留、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软产道裂伤、阴道助产、高龄初产(LGA)、引产、产程用缩宫素超量等[7]。国外为便于产后出血原因的记忆,缩略为“4T”(tone,tissue,trauma和thrombosis),即子宫收缩张力、胎盘组织排除和剥离的能力,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时产道的损伤,分娩即刻的凝血机能改变[8]。以便救治时更加贴切病因,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2产后出血救治要素
2.1一到位
失血量评估要到位出血量必须认真评估,往往目测法对失血量的估计明显低于实际出血量,实际出血量常两倍于估计量。使用称重法、计量法、面积法进行产后出血的计算则比较客观、准确可靠,但工作量大,要求也高。一次性产妇垫可以随即更换,观察并测量产后1h、2h、24h的出血量。每个产妇垫内附有一个弹簧称,弹簧称所指示的刻度都已转换成毫升数。可以直接称出产妇的出血量。休克指数(SI)和平均动脉压(MAP)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SI≥2.21,MAP≤45mmHg,则出血量在mL以上;1.41<SI<2.20,45mmHg<MAP≤60mmHg,则出血量在1mL左右;SI≤1.4,MAP>60mmHg,则出血量在mL左右。SI每增加0.5,MAP降低10mmHg左右出血量增加~mL[5]。在产后出血的病例中,我们进行过估算,有实用价值,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资料。达到两个“”,两个“30”,即收缩压>mmHg,心率</min,尿量>30mL/h,HCT>30%,说明灌流正常[9]。
2.2两重视:重视高危产妇,重视团队协作
2.2.1警惕高危因素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葡萄胎、前置胎盘、前壁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胎盘、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宫缩乏力、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绒毛膜-羊膜炎、胎盘早剥。值得注意的人群(即使出血量少也不能耐受):子痫前期、贫血、特殊血型、体形小且脱水、严重肝损害、合并心脏病(尤其是心输出量固定型及艾森曼格综合征)。对于没有救治条件,时间允许,应当及时转诊。
2.2.2团队协作包括有经验的助产师、高年资产科医生、麻醉医生、ICU医生、血液科医生、血库、检验科、影像科、超声科、医院机关管理人员。
2.3三个正确:正确按摩子宫,正确使用药物,正确选择手术
2.3.1正确按摩子宫可采用经腹部按摩或经腹经阴道联合按压,时间以子宫恢复正常收缩并能保持收缩状态为止。
2.3.2正确使用药物缩宫素类[缩宫素、卡贝缩宫素(巧特欣)]、脑垂体后叶素、前列腺素类[PGEF2a: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卡前列甲酯(卡孕栓);PGE2:米索前列醇]、人重组活化因子Ⅶa。
2.3.3正确选择手术保守治疗:宫腔填塞、SOSBakri填塞球(子宫填塞球囊导管)、避孕套和医用手套注入生理盐水后扎紧开口,填入宫腔。保守手术:保留子宫,保留生育机能,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髂内动脉、背带式缝合术(B-Lynch缝合)、方块式缝合术(Cho缝合术)、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Hwu缝合术)、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根治手术:多子女,无生育要求,宜早期决定做子宫切除。有软产道撕伤和剖宫产撕伤者最好做子宫全切。
3应当注意和警惕的问题
3.1积极处理第三产程
经过0例大样本的研究显示,积极处理第三产程是防控产后出血的关键,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分娩后立即使用缩宫素。(2)早期断脐。(3)在子宫收缩时牵拉脐带[10]。
3.2注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