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头条县医院医院新

萧县在线

最新资讯

招聘求职

出租出售

信息查询台

一、县医院医院新院通知:从00年月1号起,县医院医院新院。   公示时间:00年月6日—月1日

  监督

     邮编:

  宿州市文明办

年月6日

年月6日

朱良珍:视医院为家医志坚春风化雨暖人心

  人物简介:朱良珍,男,年5月出生,闫集镇汪楼行政村孙庄自然村人,现在闫集镇卫生院内科工作,任主治医师、全科医师。

  事迹简介:朱良珍,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平时心系患者,及时为病人解除痛苦。在日常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医德医风高尚,深受患者好评。他连续四年被萧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年8月在全国第二届“中国医师节”,被萧县卫健委评为“最佳医师”。同年9月以票.总名次第八名的网投结果,被萧县县委宣传部评为“最美职工”。

  正文:

  救死扶伤使命所在

  “我爸喝农药了!”春节前的一个夜晚,一位患者家属喊道。当时,医院值班.只见患者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如针尖样大小。朱良珍经过听诊,发现患者心音低、双肺湿啰音。于是,他立刻组织值班的同事投入抢救,并拨打了10急救电话。洗胃、开通静脉通道、给予急救药品阿托品推注……经过十余分钟的抢救,洗胃完成,10急救车也已赶来。患者医院进一步救治。

  救死扶伤,使命所在,这是朱良珍日常工作中的一个案例。

民生周刊报道朱良珍事迹

  朱良珍所在的卫生院承担着全镇5万多人的医疗、预防、保健的重任。医务人员少.病人多,医生的任务重,他还肩负着健康扶贫,包保4户贫困户的重任。

  除了繁重的工作,朱良珍还积极进取,医院学习临床新知识、新技能。

  年,参加宿州市骨干医生培训半年;年,参加安徽省全科医生培训一年;年参医院乡镇卫生院骨干医生培训三个月。

  倍受信赖的健康卫士

  通过深造学习,朱良珍更加爱岗敬业,待患者胜亲人。今年严冬的一个夜晚,来自黑楼村的一名肺癌晚期的患者,多日不能进食,朱良珍接诊后,他亲自用针管通过胃管注入营养餐和奶,情绪得到缓解后,患者家属感动得为他送来锦旗。他说“作一名医生,为患者诊病治病是我的职责所在,每天能见到病人,为他们打开心结,解除病痛,我心里才踏实呢!”

  生命守门人

  “我想活到天亮!”这是年10月14日夜晚唐楼村输尿管结石患者张先生,躺在病床一边呻吟一边念叨的一句话。正在家里休息的朱良珍,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他立即放下电话,背起急救箱,星夜出诊。经过初步诊断,患者系输尿管结石。由于疼痛难忍,他躺在床上直翻滚,朱良珍先让患者内服“强痛定”止痛处理,接着呼吁出租车,作为陪车医医院急诊科,协助值班医生通过碎石手术病情得到控制。数日后,恢复健康,他就外出打工。两年多来,他逢人就夸:“俺镇卫生院朱良珍大夫,弘扬‘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把自己的良心当作承诺,用爱心和真诚营造和谐医患关系,谱写出最美的生命赞歌。”

朱良珍(右)到贫困户家走访

  不着白衣的健康天使

  01年4月3日下午月4时,在国道小杨庄路口,一男子因车祸躺在路南侧的血泊中,现场围观者很多,但因缺乏急救经验而袖手旁观。朱良珍见状立即刹住摩托车,走到近前,伏下身子察看伤情。只见伤着面色苍白,整个身子缩卷成一团,危在旦夕,他立即拨打10求救。“唯有高尚之德,才能悟出工匠之技”。朱良珍一边安慰伤着,一边为其擦拭伤口、清理血迹。当救护车来到时,他协助随车医生把伤着抬上车,开辟救护通道,随车第一时间赶到徐州二院急诊室。经检查系脾破裂,立即手术治疗。两月后这位0公里远的刘套镇伤者治愈出院了。为了感恩,他专程来到闫集镇卫生院送来了慰问信。

  朱良珍为人谦恭低调、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满腔热枕。高楼行政村赵庄自然村的退休老人李祥军身患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8年来,他一直让朱良珍成为他的主治医生。针对患者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被朱良珍当做特殊照顾对象,整日里风里来雨里去地上门为他服务。“患者找我看病.是信任我。我必须勇于担当.经得起信任.”为此.不管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天雪地的严冬,只要对方电话呼叫,十来分钟内准时达,从不间断。为了感恩朱医生的不辞辛劳,去年初夏,患者的女儿塞给他一个的红包,但却被朱良珍当面拒绝。

  孙小楼子村曾经有一名糖尿病老年患者,常出现并发症,全身瘙痒。曾多次就诊用药,但疗效欠佳,患者苦不堪言。朱良珍急病人所急,积极帮助查找专业知识,手把手指导用药。病情控制后,当看到老奶奶喜笑颜开的瞬间,朱良珍也笑了,他真正体会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价值。

朱良珍(右)在为病人诊断

  夫妻春节值班惊动央媒报道

  年月5日是大年初一。作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夫妻二人早就习惯了春节期间值班。在输液室值班的妻子腊月二十九就将饺子包好.带到卫生院,大年初一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卫生院度过的。而家中的两个未成年子女,只能留在乡下跟着爷爷奶奶过年。无论是大年三十,还是大年初一,对于值班医生朱良珍都是一个平常的一天。“值好班、守好岗、治病救人,职责所在。”朱良珍说。

  年初一那天,白天病人不断,总计有50多名患者,夜里又来了两位。为此人民日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后,以“医院夫妻档:奢望吃顿团圆饭”为题,刊登在年月18日的人民日报的《民生周刊》杂志上。

  扶贫攻坚显身手

  在扶贫攻坚活动中,朱良珍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解决包保对象的病痛。郑集村6组的包保对象郑玉生,因腰间盘突出而经常腰酸背痛。每次他走村下户时,朱良珍总是不耐其烦地给予按摩,缓解病人痛苦;郑集组贫困户王书影,朱良珍先是通过银行惠农信贷,鼓励她养山羊增加收入,于年光荣脱贫。今年秋收时,朱良珍三次到她家,帮助这个缺劳力的老人收玉米、晒玉米、刨红芋。他称为贫困户的“贴心人”。

  作为帮扶队员,他心系贫困户,作为医生他尽职尽心救死扶伤。从墙壁上那一幅幅光彩夺目的锦旗上,从书柜里那一本本红彤彤封皮的荣誉书上,不难看出朱良珍从医17年来的光辉足迹。他的确是一名技术精湛的白衣天使,勇于担当的好医生。他的美名,烙印在全镇人民的心中。(李忠允)

李淑兰:孝顺好儿媳照顾婆婆四十余年

 人物简介:李淑兰,女,年4月出生,汉族,初中文化,萧县赵庄镇建华行政村胡楼自然村人。

  事迹简介:在村民眼中,李淑兰是一位疼爱孩子的好母亲、关爱丈夫的好妻子、也是百里挑一的好儿媳。40多年来,她孝敬婆婆的感人故事传遍十里八村。提起她,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夸她是传承孝老爱亲的典范、美好家风的楷模。

  正文:

  年,家住赵庄镇刘各村的女青年李淑兰经人介绍和胡楼村的帅小伙胡永灿结婚。婚后长达43年的时间里,她和如今10岁的婆婆和睦相处,从没和婆婆红过脸,从没惹婆婆生过气。家务活她争着做,地里的活她抢着干,生怕婆婆累着,而她自己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

  李淑兰结婚不久,丈夫胡永灿便到外村当了一名教师,后又在土管部门工作。因为工作忙,很少顾及家里的事,此时的李淑兰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忙家务,忙完家务后,又要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整天忙的不可开交,累得腰疼腿酸。为了操持这个家,她说:“我平时很少回娘家,除了给婆婆治病外,我很少出过远门。现在条件好了,婆婆又患了老年痴呆症,身边离不开人,我就是个穷忙的命,一辈子也没到外地旅游过。”

  李淑兰对婆婆的晚年生活更是照顾的无微不至,一天三顿不重样。清早大米稀饭外加鸡蛋,中午不是米饭就是面条,晚上豆奶粉。平时经常买些鸡鱼肉蛋类食品为婆婆补养身体。她天天给婆婆洗脸洗脚,每周给婆婆洗一次头、一次澡。婆婆的衣服常洗常换,被子常洗常晒。婆婆病了,医院治疗。

李淑兰为婆婆梳头

  01年,94岁的婆婆生了一场大病,她和丈夫一道立即把婆医院治疗。在重症监护室的日子里,李淑兰心急如焚,每天祈祷婆婆早点醒来。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一周后婆婆才在她的掺扶下,转到普通病房。经检查,婆婆患了脑梗塞。医生说:“老太太患的是重症脑梗,如果再晚来几小时,老人就没救了。像她这样高龄的病人,就是看好了,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婆婆在蚌埠住院的0多天时间里,她天天陪在身旁,为婆婆喂饭、喂药、擦洗身子、换尿不湿。为了怕婆婆生褥疮,每隔几个小时她就为婆婆翻一次身,然后给婆婆按摩。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李淑兰的细心护理下,婆婆的病情有了好转,但仍留下严重的老年痴呆后遗症。

  年李淑兰的婆婆脑梗复发,伴随着小脑萎缩,这一次病情特别严重,生命垂危。老人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几天几夜没有吃下一口饭,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终于捡回了老人一条命,一家人总算松了一口气。此时的李淑兰天天给婆婆买营养品补养身体,并一口一口的喂进婆婆嘴里。有时婆婆拉肚子,弄得一身都是屎,她不嫌脏、不怕臭,一点一点为婆婆擦洗,然后换上干净的尿不湿。同室的病人问她说:“大姐,老太太是你婆婆娘还是娘家娘?”李淑兰说:“她是我婆家娘。”那位病友说:“现在像你这样的儿媳,真正打着灯笼也难找”。李淑兰说:“我自从进了婆家的门,就把婆婆当作了亲娘,俺娘俩亲如母女,处得可好啦。”婆婆住院期间,李淑兰天天陪在身边,吊水时她按住婆婆的手,一不小心婆婆就把针管拔掉了。她说:“如果粗心一点、大意一点,婆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场病,高洪侠老人又在蚌埠住了0多天院,于年农历年6出院回家。

李淑兰为婆婆喂饭

  年,高红侠(胡高氏)已经97岁了。李淑兰说:“患过脑梗的人最怕冷天,为了怕婆婆脑梗复发,我花元给婆婆买了一台空调,尽量让婆婆休息好。婆婆好动,一不小心就掉床,于是我搬进婆婆的屋里床挨着床和她一起睡,照顾她也方便些。”李淑兰给婆婆陪睡已经5年了,这也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年高洪侠老人脑梗再次复发,伴随着小脑萎缩,发病后便昏迷不醒,把一家人都吓坏了。李淑兰和丈夫胡永灿来不及多想立即开车把老医院抢救。高洪侠老人在重症监护室住了10多天,才慢慢苏醒,转入普通病房。此时的李淑兰天天守护在婆婆病床前,给婆婆喂饭、喂药、洗脸、换尿不湿、擦洗身子,每隔小时为婆婆翻一次身子,然后捏捏脚、搓搓手,并不时的为婆婆按摩颈部。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李淑兰的特级护理下,婆婆渐渐康复出院,此时年近70的李淑兰却累病了。她的眼熬肿了、嘴张不开、牙疼的不能吃东西,但她拖着病体,每天坚持重复着为婆婆喂饭、喂药、洗脸、洗脚、洗衣服、擦洗身子、换尿不湿,而她从不嫌脏、从不喊累。她说:“百善孝为先,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老人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生前喂给老人一口饭,胜似身后焚烧百张纸。”

李淑兰为婆婆洗脚

  在李淑兰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她的4个儿子、儿媳,对奶奶也十分孝敬。奶奶在蚌埠住院期间,医院地下室停车库驮着奶奶走了多米来到了抢救室,他的爱人李凤玲多年如一日,帮助婆婆照顾奶奶,受到乡邻的好评。李淑兰的二子胡远振,爱人李明珠在浙江金华务工。平时不能经常在家照顾奶奶,年他花多元给奶奶买来全自动床,此床通过开关,老人可在床上左右翻身,也能当轮椅,推着老人到外边晒太阳、看风景。两人逢年过节放假,都不忘给奶奶、爸爸、妈妈买衣服和营养品。李淑兰的三子胡远江,媳妇李慧在萧县经商,每月都不止一次开车回家看望奶奶和爸爸、妈妈。每次回来,小车后备箱都装得满满的,不是衣服、鞋子,就是药品、果品、营养品。奶奶在萧县住院期间,都是远江和远锋做好饭送来,并一口一口喂到奶奶嘴里。李淑兰的4儿胡远河,爱人宁燕,两人都在合肥工作,儿子从事药品推销。奶奶常用的治疗脑梗类药物,全部由他提供,他还给奶奶买来多功能轮椅,方便了老人的晚年生活。

  在李淑兰良好家风的影响下,胡楼及周边村百姓孝老爱亲蔚然成风,百岁老人遍布全镇各村。李淑兰多次被镇村授予“三八红旗手”。她的儿媳李凤玲曾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多年,并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和“十佳女杰”,连续当选两届县人大代表。李淑兰的家庭被授予“五好家庭”和“百岁老人家庭”称号。(黄长新)

陈淑侠:热心公益,带动全家一起行动

  人物简介:陈淑侠,女,年5月出生,官桥镇前白行政村第6村民组村民。曾在皇藏峪林场、萧县罐头厂务工。年3月加入萧县阳光爱心志愿者协会。

  事迹简介:少年时期,她先后奋不顾身救火、下水抢救溺水者;在林场工作时,她主动组织“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到风景区捡拾垃圾、义务平整低洼地面,为方便游客而开辟活动场地;自加入萧县阳光爱心协会以来,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积极参加助老、助幼、助残及大型公益活动。她不仅动员本单位5名工友参与爱心志愿者服务,还带动丈夫、女儿加入阳光爱心协会,率领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达10多次,被人们誉为“全家人齐奏爱心公益曲”的带头人。

陈淑侠为退役老兵按摩

  正文:

  龙河汇演,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10月5日晚,在县委宣传部举行的《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汇演时,当一幅美丽的《山河颂》画卷在舞台上展现时,观众们一看到画乡人的杰作,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而画卷两端的举托人,就是萧县阳光爱心协会的会员——陈淑侠和她的女儿汪浩悦。只见娘俩身着红马甲、头上戴着小红帽,一只胳膊弯曲下托面带微笑,彰显了书画之乡学雷锋志愿者的靓丽风采;当非文化遗产《渔鼓道情》惟妙惟肖地搬上舞台时,人们好奇地注目观看,不由自主地发出“啧啧”声,但他们不会忘记演员们使用的那一只只塑料凳子,也是她们母女俩,乘报幕之际,以闪电般的速度,位置准确地摆放上去的。这两个节目的成功演出,与陈淑侠母女二人的后勤服务是分不开的。娘儿俩的举动,使在台下做安保服务的丈夫汪明雷也高兴得合不拢嘴。

  全身心投入学雷峰志愿者服务

  陈淑侠积极参加志愿者公益活动、热心帮助他人。先后赴黄口镇敬老院慰问、萧县安粮广场举办的“创办文明县城”文艺汇演、龙河艺术空间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汇演的安保服务、闫集镇慰问抗战老兵等十多次公益活动,并让周边交通不便的志愿者搭乘自己的顺风车,返回时,再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开车到30公里以外的张庄寨镇接送志愿者。到黄口镇敬老院慰问时,陈淑侠提前半小时到达目的地,主动组织先期到达的志愿者们排练慰问演出的手语《感恩的心》。并向组织者推荐自己在校女儿汪浩悦主持节目;在安粮广场宣传活动中,她和其他队员搭建、拆卸舞台,拾掇道具,散发宣传彩页;县委宣传部在龙河艺术空间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陈淑侠和丈夫、女儿等全家出动,脸面上都贴着小国旗的彩图案。遵照上级安排的服务日程,与团队其他7人一起,分别参加了10月1日、3日、5日等3天的全部活动服务。她积级参与汇演的安保、后勤等服务,并带头参加摆放、收集小方凳和零散护栏、装饰小红旗,向到会领导和演员分发小国旗等服务,受到演职人员的称赞;在闫集镇慰问抗战老兵活动中,她让队员谢文文、许前、惠淑华、杨金凤等志愿者搭乘自己的顺风车。在活动现场,她主动组织人员挪动会议室桌椅、布置会场。在慰问演出时,她站在老兵身后,为抗战老兵范洪智等老人按摩筋骨、捶背揉肩,享受健康服务。她常说:“当爱心志愿者真好!哪怕为老人们剪剪指甲、梳梳头,让他们享受点滴服务,心里都感到舒服好几天哟!”

陈淑侠(右)与女儿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一枝鲜花孤孤单单,万紫千红才是春天

  满怀对“爱心、奉献、服务、助困”的愿望,陈淑侠以理想信念为宗旨,说服了一个个家庭成员,一个个本单位工友,让他们陆陆续续地加入到“萧县阳光爱心协会”组织。一年多来,丈夫汪明雷、上高三的女儿汪浩悦、本单位工友谢文文、许前、张桂华、纵晓玲、袁龙泉等7人在她的影响带动下,都先后参加了爱心组织。这些新的协会会员,并带动他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他们的总服务时长达小时。尤其是年8月16日,爱心协会一行6人到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况楼社区慰问退伍老兵时,陈淑侠的女儿汪浩悦高歌一曲《我的祖国》时,激起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偎依在老兵张守华爷爷身旁,聆听老爷爷讲抗战时期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她那瞬间的照片被刊登在年8月3日的《皖北晨刊》上,并先后接受了淮北电视台、淮北日报记者的采访。

  东山脚下出了个少年英雄

  年月的一个晚上,陈淑侠与几个小伙伴在村子里捉迷藏。突然,不远处的打谷场上出现火情。刹那间,火光冲天。这时,陈淑侠一口气跑到就近的一个住户家中,毫不犹豫地提起一只水桶冲出门外,顺势在路边沟里提出半桶水,冲向火点,冒着铄热的灸烤,将桶里的水快速洒向熊熊大火。一桶水、二桶水、五桶水、七桶水……从小水坑到着火点,来来回回地穿梭着这个小姑娘忙碌的身影。“救火啊!”听到孩子们的呼喊,成年人也纷纷跑出了家门,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救火队伍。大伙儿通过半个小时的紧张扑救,火势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扑灭。这时,只见陈淑侠浑身湿漉漉的、脸上布满了道道灰烬……人们不约而同地向这个英雄女孩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年1月的一个下午,陈淑侠正在家门口的小菜园里劳作,只见沟南村民组的村民王老五醉酒后踉踉跄跄地从附近的水坑走过。突然“扑通”一声,王老五不慎落水啦,只见他飘浮在水面上,手舞足蹈地挣扎着。陈淑侠见状,顾不上脱掉身上的棉衣,疾步跑向出事地点。她边跑边呼喊院子里的大嫂:“嫂子,快到大坑里救人”。说时迟,那时快,陈淑侠三步并作二步地跑到水坑边,奋不顾身地一猛子扎到水底,拼命地游向王老五。她双手托住落水者向岸边游去。终因冰冷刺骨的坑水冻得她四肢不听使唤,不得不停滞不前。这时岸上的嫂子递过来一个长木棍,陈淑侠左手拽住木棍,右手牵着王老五的胳膊,缓慢地游向岸边。落水者得救了,而救人小英雄陈淑侠却冻得瑟瑟发抖、不知所措……时至今日,官桥镇东山脚下十多个自然村街头巷尾,仍然传颂着陈淑侠幼年时期火场救援、舍己下水救人的传奇故事。有人称她是“小英雄”,有人称她是“雷锋式的好少年”。少年时代,赴汤蹈火,舍己救人;中青年时代,组织“学雷锋小分队”,退休后的年11月,她被务工的萧县罐头厂评为“优秀员工”,在厂部的宣传栏上她的彩照下方写有“很好地协助仓管员完成相关工作”,对领导安排的工作及时地完成的字样。她,在爸妈面前是个好闺女,在公婆面前是个好媳妇,在丈夫面前是个好妻子,在儿女面前是个好母亲;在阳光爱心协会是一个优秀的学雷锋志愿者,是协会中名会员的好榜样。

广告小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jc/13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