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年,NINDS研究证实,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有效后,静脉溶栓成为卒中治疗的“金标准”,卒中急性期治疗进入1.0时代。年,随着5项随机对照研究发布阳性结果,证实血管内机械取栓可以使特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获益,卒中救治进入2.0时代。我国指南及美国指南均对适合患者的血管内治疗给予了最高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近日,医院神经内科张猛教授对于目前关于AIS血管内治疗的新的研究进展做了总结,小编整理如下。

张猛教授首先介绍了备受瞩目的EXTEND-IATNK研究第二阶段——评估机械取栓术前替奈普酶(TNK)最佳剂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大血管机械取栓术前TNK剂量增加(0.4mg/kgvs.0.25mg/kg),临床结局和再灌注无明显改善,安全性相似;AIS患者的最佳TNK剂量似乎是0.25mg/kg。

对AIS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时,是否需要进行静脉溶栓?张猛教授介绍了几项关于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进行对比的试验。

SKIP研究是一项颈内动脉(ICA)和M1闭塞的急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时是否接受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的随机对照研究。最终纳入了日本20个医疗中心的例患者,分为直接取栓组与桥接治疗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间的有效性结果(90d时mRS评分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安全性方面,直接取栓组发生颅内出血的患者显著减少(P=0.02),但未能得出非劣性结果,这可能和再通率高有关系。

法国45个卒中中心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合并大血管闭塞(LVO)的轻型卒中(NIHSS≤5)患者例,分为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治疗组(n=)与单纯静脉溶栓组(n=),对其治疗结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合并LVO的轻型卒中患者,桥接治疗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结果相似,但桥接治疗对ICA或近端M1闭塞的患者有益,而对M2闭塞患者有潜在危害,如增加症状型颅内出血(sICH)的风险,需进行随机试验验证结果。

STAR研究整合了11家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有取栓能力的卒中中心数据库,评估机械取栓术前进行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响。共纳入例患者,其中溶栓+取栓组例。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取栓前应用tPA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可能有助于机械取栓治疗,并获得更好的长期功能结局。

张猛教授指出,静脉溶栓并未过时,患者首诊可以到能够取栓的卒中中心直接取栓,而从无取栓能力中心转运的病例,仍需要途中溶栓;进行分层研究,以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心源性栓塞等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有关后循环要不要取栓的问题一直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zl/14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