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您该如何救治

人昏迷时,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意识和运动能力丧失,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或出现病理性反射活动,按其程度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一、病因

颅内或颅外重症感染:如乙型脑炎、流行性脑炎、败血症、脑型疟疾、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

颅内血管意外或占位性病变:如脑出血、脑栓塞、脑梗死、脑脓肿、颅内肿瘤、癫痫、脑膜瘤和硬膜外血肿等。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亢危象、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等。

呼吸或循环系统疾病:如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室性心动过速、心跳骤停和休克等。

急性中毒:如安眠药中毒、农药中毒、抗结核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和酒精中毒等。

物理及化学损害:如中暑、触电、溺水、高原适应不全症、低温损害和颅脑外伤等。

二、诊断程序

(一)病史

儿童、青少年患者以颅内外器官感染和中毒性疾病多见,而中老年人则以心脑血管疾病和颅内肿瘤居多。

患者突然发生昏迷、偏瘫、呕吐等症状,一般为急性脑血管损伤;若为缓慢起病,昏迷逐渐加重,且昏迷前有进行性头痛者,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或代谢性脑病。

既往有慢性心肺或肝肾疾病者,医务人员应想到患者在原发病基础上有并发脑病的可能;有药物接触史,长期服用安眠药、抗精神病药物者,医务人员应想到患者有药物中毒的可能。

发病初期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继而昏迷者,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居多。

有外伤史者,医务人员应想到患者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干损伤的可能;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者则应考虑脑血管疾病。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应重视流行病学资料,以确定或排除某些急性传染病引起的昏迷。

(二)临床表现

双侧瞳孔缩小、肌肉软瘫,常见于药物中毒,如安眠药、吗啡、有机磷农药中毒;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颠茄类、乙醇、氰化物中毒;一侧瞳孔缩小或散大,多见于脑水肿、脑疝等。

肢体瘫痪、单侧椎体束征,常见于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致脑挫裂伤等。

脑膜受刺激而无明显局限性损害的患者,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突然偏瘫、同向偏盲者,常见于内囊出血。

去大脑强直、四肢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常见于脑室出血;交叉性瘫痪、瞳孔缩小、同向凝视,常见于桥脑出血等。

共济失调、频繁呕吐,常见于小脑出血或占位性病变。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昏迷多有原发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心律紊乱、呼吸异常等。

(三)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

怀疑有脑血管意外或占位性疾病者,应行颅脑CT、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者,应行脑脊液检查。

全身性疾病所致者,应行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生化、血气分析等检查。

药物中毒者,应取血或排泄物进行毒物定性分析。

三、初步处理

(一)一般处理

加强口腔与皮肤护理,预防感染和褥疮;吸痰,湿化痰液,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输液,防止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应用抗生素,预防呼吸道或泌尿系统感染;合理应用利尿药,降低颅内压。

(二)病因治疗

对于颅内外感染性疾病,应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对于急性中毒者,应及时清除毒物和应用特异性解毒药物。

对于颅内血肿或占位性疾病可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脑缺血性疾病可应用脑血管扩张剂,以治疗高脂血症、改善脑循环。

对于脑出血、脑挫裂伤及其他病因所致昏迷伴颅内压增高者,应及时合理应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代谢。

对全身性疾病所致昏迷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合理氧疗,清除脑内氧自由基。

四、转诊

转诊的指征:患者病情复杂,本院无法治疗,其生命体征平稳,需要进一步治疗。

转诊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转诊前及转诊途中,医院、医院及时取得联系,医院做好准备,应避免长途搬运患者和路程颠簸。

转诊的急救车内应有供氧设备和其他必备的急救设备及药品。

转诊途中应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要防止各种管道脱落,如输液导管、导尿管、氧气插管、引流管等。

一旦途中发生任何意外,应立即抢救,必要时可短暂停车,以利于抢救进行。

(摘自《全国基层卫生人员急诊急救基本知识培训教材》)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乌鲁木齐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yy/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