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5.html
近年来,医院发展迅速,社会声誉逐年提高,医院前列,区域百姓更加认可中医,周边百姓纷纷慕名而至,医院发展壮大的同时,让更多人接受中医、相信中医。近期,医院院长刘淑志接受《健康报》专访,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健康报内容截选)
一座县城,医院,一个患者心中的“名医殿堂”。
曾经,这里医技落后,患者廖廖,惨淡经营,生存艰难。
如今,异军突起,中医特色凸显,患者不断,美名远扬。
阜新市医院,年门诊8万余人次,这对于一个人口33.3万的县域来说,已经很可观,毕竟,这是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
今年6月,赵庆波副院长接到一个来自新加坡的视频电话,一对外国夫妻,求助中医诊疗……
两口子都说不清病史,就是感觉身体不适。
经过仔细地视频问诊,赵庆波为张女士开出了小柴胡汤加减;为黄先生开出生姜泻心汤加减……
由于距离原因,就诊只能视频进行,赵庆波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病情(舌苔、面色)等方法并凭借着丰富经验为患者诊疗,并开出中药方剂。
中药快递邮寄了12天送达,这对新加坡夫妻高兴地表示:“有的症状自己都说不清楚,赵大夫一问就知道了,更重要的是,效果非常好,中医好神奇啊!”中医药从彰武走出了国门,这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医院的中医药不时发往香港、菲律宾等地。
(医院领导班子)
名医“坐堂”,人才立院医院始建于年,医院基础设施薄弱,底子薄,在全县4医院的激烈竞争中“夹缝生存”,勉强度日,尤其是随着西医的普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自成一派的知识体系更让世人难以理解,中医医疗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建院之初几十人组成的医院的四十年发展历程可谓诸多磨难。
医院如何生存与发展,如何赢得市场和患者?
现实很残酷,也颇具挑战性。
医院院长刘淑志表示:“结合自身实际,反复调研论证,医院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扬长避短,人才立院,突出中医药特色,逆境中崛起,建设辽医院!”
(刘淑志院长接受采访)
(健康报邹欣芮主任)
这,既是自身优势,也是患者急需!
“人才兴院,深挖现有人才资源,发挥老中医古字号的学术特长。同时,积极引进中医药人才,增加中医人才储备‘厚度’。”刘淑志告诉记者。
在人们的印象中,彰武县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医院的“宝贝”。
以原副院长申明第为代表的中医前辈,在彰武及周边地区享有盛誉,深得百姓信赖。每天慕名前来求医问药的患者达三四十人,老中医的诊室前,经常是人满为患。
把名医请出来,让宝贵的中医诊疗技术得以延续传承。
拜师仪式上,6名年轻医生分别向申老奉茶、鲜花、行拜师礼,申老分别为他们颁发传承人证书,医院中医诊疗的首批传承人……
人才为本,兴院有望。
眼下,中医人才老中青三代结合的体系全面建立,并显现独特魅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申明第设传承工作室,为年轻中医师,传经送宝。
今年3月,医院中医专家、肛肠科主任周继辉携弟子杨凯伦、孙祥泰出席拜师仪式,传承中医接力棒。
周继辉是医院肛肠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中医师。年组建肛肠科时,只有周继辉一人,科室不过是有一张桌子、一张诊查床,连病房都没有。
但是,周继辉不服输的劲头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他研究中医文献,认真观察临床病例,理论和实践结合,留下了大量学习笔记和回访患者记录。
创业初期的艰难和收获,成为激励他带领肛肠科团队不断进取的动力。
拜师其实只是表象,其真正意义在于传承老一辈的优秀医德、医术、医风,尽快让优质中医疗法延续,让医院的中医特色名副其实。
新一代中医人如何将中医特色这条路走的更宽更广更平坦,需要一辈又一辈人的不断努力,现阶段,我们该如何做?老一辈的精华,我们要学习要传承,中年一辈的经验与能力,我们要借鉴要坚持,青年一辈,必须要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要有更远大的见识,对我们自己的事业要有更深刻的思考,总之,在这里,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话,因为肩上的担子不允许我们停下来……
近几年来,在“名医”的加持下,医院科室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人才立院,立竿见影,并形成了自己的中医特色并获得了国家的认可,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康复科、肛肠科,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糖尿病科、脑病科,省区域性中医特色康复中心——康复科。青年中医师更是先后在院级、县级、市级中医药技能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少花钱看好病,中医疗效美名扬每天上午,是副院长赵庆波最忙碌的时候,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这个时间段,只能在两个地方找到他,诊室或是治疗区,通常诊室里还有许多排队候诊的患者。
这些年来,康复科在他的带领下,成为彰武地区设备最先进、最全面、接诊量最大的康复治疗基地,
品牌科室,科室设备和省康复中心同步,科室医护人员均先后医院、中国医院、辽医院康复中心以及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
7月11日,身兼副院长的赵庆波接诊了一位90后铁岭患者,患者因痛风经常在夜晚突然关节疼,关节部位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疼痛发作时,痛不欲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赵庆波经过望闻问切,确诊为血瘀痰滞,经过对症治疗,患者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多年来,赵庆波刻苦专研祖国医学,在临床中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本着“验、便、效、廉”和“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积极开展中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反流性食道炎胃炎”、“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月经不调”等慢性病、疑难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取得良好疗效,尤其是中医药辅助治疗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现象,有效率达92%以上。
在中医非药物疗法上,先后开展了针灸治疗“便秘”、“失眠”、“颈腰椎病”、“骨性性关节炎”、“脑卒中后遗症”等慢病治疗工作,创立了“手针”的独特针法,使很多失能或半失能的患者恢复了劳动能力,减轻了患者痛苦与家庭负担。他常说:“希望患者从中医药中真正受益,少花钱看好病!”
赵艺亭,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每次问诊,都用心去和患者交流,开一副几块钱的汤药都会用心琢磨,为患者着想,细细掂量。
一位高中男孩,因为熬夜,出现左臂内侧不适症状,只要右侧卧位就恶心,症状很重,已经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这种奇怪的病症在西医中没有特别适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缓解。
赵艺亭眉头深皱,苦苦思索,手握银针,在男孩内关穴刺一针,针毕恶心即止。留针10余分钟,起针后,再试,病愈,左臂内侧不适也随即消失。
类似的病例不计其数,譬如,肺癌患者下肢恶性水肿,怎么用药都不消肿,尝试用中药外敷法居然神奇地消退水肿……
这些病例,有些就是通过简便易行的中医疗法解决的,彰显了中医的独特魅力,“神奇中医”在这里美名远扬。
两位赵院长有着共同的特点:保持缜密的中医诊疗思维,喜欢创新,习惯于随手留下患者的治疗过程便于闲时反复思考对比,常常能够从中得到新的灵感,上述病例均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就是他们不断进步的“法宝”。
今年疫情期间,医院推出“三宝”:中药辟瘟香囊、口服方剂、中药熏蒸包,与顺丰快递合作,在封城期间免费送货至小区,全院职工加班加点熬制中药以及制作香囊、熏蒸包。
此外,中医药文化周边产品在医院得以传承创新——端午香囊、中药护颈枕,配方全部为院内中医专家研制,医院的知名度远播县域内外。
不忘公益初心,康复救助暖心12月初,医院迎来了两位特殊的患者----两位患儿均因为脑瘫致残,目前已经开始了正规的康复治疗,未来他们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康复之路,但是这条路的尽头是健康和幸福。这要从今年的10月19日说起,这一天,辽宁省残联和医院专家团在彰武县开展义诊、筛查、培训“送医下乡”活动。
其中一名患儿来自章古台村,10岁,脑瘫伴癫痫。患儿出生时为早产儿、难产,因大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继发脑萎缩和脑积水,引起下肢痉挛性瘫痪和癫痫。患儿4岁时医院做过下肢肌腱松解术,手术治疗费用6万元,短期缓解,但是因未进行基本的康复治疗,病情逐年加重。经过入户走访,专家建议:肌张力高可以先行手术治疗,因患儿年龄大,有癫痫等病史,需长期康复,康复训练以核心、四肢肌肉力量为主,患者综合治疗后步行功能将会大大提高。
患者已医院进行选择性脊神经手术解除痉挛,目前在医院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在适配支具帮助下,康复效果逐渐凸显,目标就是实现逐渐独立行走,让孩子重新站起来。
医院还为患儿建立了家庭病房、家庭档案,并与患儿家长签署了治疗协议书和知情同意书,同时还能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刘淑志介绍道:“作为辽宁省残联指定的省级残疾儿童部分定点医疗康复机构,医院远程医学会诊中心,我院一直致力于彰武地区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定期开展线上远程会诊及线下专家走访问诊,为彰武县多名残疾困难儿童提供免费会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连续五周走访10名残疾儿童家庭,我们有能力更有信心力所能及的为他们提供专业高效的治疗和康复保障。”“康复一人,幸福全家”,残疾人康复不是一个人的事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刘淑志表示,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的传统不能丢,要把“关爱残疾人”的行动一直延续下去,救助更多的残疾人家庭,帮助残疾患儿早日康复,回归社会。来源:医院
首席记者:晓珠
编辑:邹欣芮
审核:郭秀芝阎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