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

对小儿脑瘫的康复应该是从婴儿期开始到成年期所有年龄段的一个连续过程,也就是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到以后的康复治疗、教育指导以及成人后涉及到的职业康复等方面的广泛问题。

对已具有高危因素的小儿来说,由于此时是脑的发育速度最快、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代偿性最强的时期,所以早期干预、早期预防、追踪观察,使脑瘫得到有效防治,是保护高危儿健康、减少残障的关键。

早期诊断、超早期诊断的意义

1、早期诊断

通常将出生3个月内的诊断叫超早期诊断,6~9个月的叫早期诊断。

2、早期诊断的难度

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早期运动由皮质下中枢控制,受反射支配,自发运动大部分受原始反射影响,此时脑组织虽受到损伤但症状多不明显。除病因明显,症状较典型者外,一般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尤其出生3个月以内的超早期诊断更加困难。

除小儿科脑瘫专业医生和儿保科医生外,一般的儿科或非儿科专业医生对脑瘫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

脑瘫的发病机制

产前因素:孕期感染、遗传因素、多胎儿童等。

产时因素:早产、低体重,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产后因素:高胆红素血症等。

脑瘫的诊断标准

脑瘫的诊断应符合以下条件。

(1)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3个月以上;②姿势异常,包括动态和静态情况下的姿势异常;③肌力和肌张力的改变。

(2)参考条件:①反射异常;②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③头颅影像学佐证;④排除遗传代谢病和进行性疾病。

脑瘫的综合性康复治疗

1

对家长的宣教

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干预是降低脑瘫残疾最有效的方法。脑瘫是一个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患儿的治疗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坚持康复训练。因此,非常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在临床工作中,脑瘫患儿的家长存在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和认识误区,往往认为脑瘫儿童是“傻子”,为不治之症,一经确诊即放弃治疗。有的家长受世俗观念影响,自卑心理重,忌讳周围人知道,不敢出门见人等。由于脑瘫治疗训练漫长而繁琐,临床变化较慢,加之费用问题,直接影响到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及康复效果。

2

物理疗法

应用与物理学因素结合的方法治疗。涉及电、光、声、磁、热动力学等多种形式。

3

作业治疗

通过运动治疗脑性瘫痪,使用设备或是使用手的原则使力学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改善,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治疗,还可以有效地使患儿具有积极主动的意识进行运动。

4

运动疗法

该疗法是为了改善患儿现有的运动功能,将不正常的神经反射行为抑制住,从而建立起正常的运动和发育功能,以期改善儿童日常的生活能力。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5

心理治疗

干预人员应当与患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定期评测儿童的心理行为,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

除了心理治疗方案性的指导外,现在很多人更加注重实施手段对康复的影响。

6

语言治疗

语言训练不单纯是锻炼儿童讲话,而是通过舌部的锻炼、呼吸方法的训练、发音练习、口腔的按摩、咀嚼和吞咽能力的加强等综合提高患儿口腔、发音、心理等功能,从而加强患儿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7

引导式教育疗法

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和开发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通过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激发兴趣,使患儿能够主动地进行训练,再加上被动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效果并且形成全面的训练。美国科学家对6岁以下脑瘫患儿进行了一对一的综合干预,结果表明:干预的频率越频繁,康复效果越显著。

8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的提出相对较晚,但目前已经被美国脑瘫著作列入到主要的脑瘫治疗方法当中。经过对脑瘫患儿的感觉统合训练6-15个月发现,在物理、作业等治疗同时进行统合训练,明显矫治和改善了患儿的前庭平衡功能,动作协调功能,本体感觉加强,触觉过敏症状减轻或消失,提高了视听觉能力,语言发育有了改善。

9

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

如推拿、穴位按摩、穴位针灸、经络导平疗法、头针治疗等。

针灸治疗根据治疗需要,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针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语言区、晕听区。配穴上肢取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悬钟。选用1.5寸不锈钢毫针,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沿头皮斜刺,捻转进针,针刺达头皮下或肌层均可。头部穴位留针30min,每10分钟捻转1次,四肢穴位采用疾进疾出。1次/d,连续20d,间隔10d行第2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穴位注射药物为乙酰谷酰胺、维生素B12,每穴注射0.5ml,上肢取穴:肩俞、臂臑、曲池、合谷等,下肢取穴: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委中等,腰部取穴:肾俞、腰阳关。根据每个患儿情况取穴,1次/d,连续15d为1疗程,间隔2周,进行第2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推拿按摩双上肢取穴有商阳、少商、合谷、内关、手三里、曲池、肩髎等穴,用柔、压、摩的手法或用揉、推、摩双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总伸肌等手法。双下肢取穴有后溪、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应用按、压、揉、摩的手法或用揉、推、摩、抖等手法作用于双小腿腓肠肌、胫骨前肌、大腿股直肌及股外侧肌等。1次/d,每次30min,连续治疗3个月。

10

水疗药浴法

将患儿带入水疗室,水疗室温度控制在26~28℃,采用冲浪、气泡浴缸,加水至高水位线,水温控制在37~38℃,将由杜仲、续断、川芎、当归、红花、僵蚕、地龙、全蝎、蜈蚣、蝉蜕等18味中草药方剂煎成的中药合剂ml,放入浴槽中,患儿脱去衣服,带颈圈,仰卧于水中,洗浴20min后,治疗师于水中给患儿行关节被动活动10min,出水,擦干身体,穿好衣服,休息20min后行按摩治疗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1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是减少痉挛,改善和恢复肌力平衡,矫正关节的挛缩畸形,改善恢复负重线,最大限度的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目前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手术方法主要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脑瘫的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或漏诊,多数在1岁后不能站立行走才来就诊,给治疗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同时加强围产期保健,对于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定期随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早干预,一旦确诊为脑瘫更应及早开始综合康复治疗,年龄越小,康复有效率越高。

附: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

如何对有脑瘫的新生儿进行运动训练,脑瘫疾病不是一种四肢损害的疾病,而是一种于脑损害有关,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综合症状。我们都知道大脑是控制一人生身体各部位的总司令部。它的损害将会引起一系列的运动障碍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会伴随癫痫和智力低下出现。所以,我们必须对早期是患儿进行肢体上的运动训练。这样可达到纠正运动障碍的最好效果。

促进正常运动发育的基本动作训练

1、头的控制训练;

2、躯干旋转训练;

3、腹支撑训练;

4、翻身训练;

5、肘支撑训练;

6、手支撑训练;

7、膝手位训练;

8、坐位训练;

9、跪位及单腿跪训练;

10、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

1、头的控制

正常婴儿神经反射发育在1一2个月时,俯卧位的迷路性调整反应和视觉性调整反应即为阳性。此时小儿可在俯卧位的状态下抬头并维持在45°。如患儿以上两种反应呈阴性,应对其进行俯卧位视觉调整反应易化训练。

早产儿满40周开始俯卧练习,吃奶前1小时,空腹觉醒时,俯卧位用语言和玩具引导小儿抬头。每次训练10分钟,每日训练4-6次。母子面对面训练法。小儿俯卧于母亲身上,母亲可与小儿对话鼓励小儿抬头。侧卧对称性姿势。使小儿侧卧于床上,双上肢及双手保持在躯干的正中位,此姿势可控制异常性非对称性姿势及异常性的伸肌紧张。

方法:治疗师或母亲仰卧在床上,患儿在其身上呈俯卧位,治疗师用双手控制患儿胸部诱发其做抬头动作。

也可以将患儿放在床上呈俯卧位,利用玩具、奶瓶等物品诱发抬头动作。

对障碍严重的患儿,可在胸部下方摆放楔型垫并在脊柱两侧施以刺激手法。

当小儿发育到3,4个月时,头部可获得较好的控制,否则应对其进行头部控制训练。

治疗师辅助患儿利用颈部和躯干的屈肌完成从仰卧位坐起的动作。治疗师呈跪位,用双膝夹住患儿屈曲的下肢,双手握住其上肢诱发患儿出现头部前屈、下颏向胸骨靠近的坐起动作。

呈角弓反张的患儿,可以利用治疗师的手指刺激其胸大肌、腹直肌诱发屈肌模式或被动地将患儿控制在头部屈曲、肩胛骨外展位使屈肌群处于容易收缩的状态。

本训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手足徐动型脑瘫以及伸肌模式与屈肌模式转换困难的患儿。

不适用于痉挛型,特别是痉挛型四肢瘫以屈肌占优势的患儿。

2.躯干旋转训练

躯干旋转提高腹外斜肌的控制能力可为翻身、坐位练习的前期准备训练。

现以向右侧旋转为例:患儿呈仰卧位,将右侧下肢在左侧下肢的上方交叉或将其双下肢屈曲呈膝立位。治疗师用膝关节予以固定,防止骨盆向右旋转。

用右手将小儿的右上肢轻轻地按向内收位。左手握住患儿的左上肢,令患儿头向右侧转动的同时协助其完成躯干的屈曲与向右侧的旋转。

本训练是从头部的主动或被动前屈开始的躯干旋转的辅助主动运动,可有效地易化躯干旋转调整反应。

训练中应注意动作的要点是在躯干前屈的同时进行旋转,对条件允许的患儿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坐起训练。

要防止错误地变换为躯干侧屈的被动运动。

3.腹支撑训练

本训练是为了获得头部的稳定和腰背肌控制能力的训练,也是练习坐位前期的基本训练之一。

对于全身屈肌模式向伸肌模式随意转换有困难;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肩胛骨内收功能低下;不能脱离紧张性迷路反射影响的患儿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训练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儿取俯卧位,治疗师用手控制骨盆使髋关节伸展,双上肢伸展至背后。治疗师用手支撑患儿的上臂或肩部,使肩胛骨内收、躯干后伸,同时令患儿抬头并尽量后伸。

治疗师可用指尖刺激双侧肩胛骨中间部位和骶棘肌以诱发腹支撑运动。

第二阶段:本阶段的训练要点是头部与躯干的分离控制。即躯干在保持上翘的同时,头部进行中立位、前屈、后伸和左右旋转等各种姿势的训练。

翻身训练

现以从仰卧位向右侧翻身为例予以说明:首先头用力向右侧旋转,左侧上肢上举、内收超越身体中线,躯干上部顺势向右侧转动,全身轻度屈曲完成侧卧位。头继续向右侧旋转,全身轻度伸展,在身体旋转中变为俯卧位。在完成动作的最后阶段应将右上肢抽出,如右上肢活动有困难时,仅在此阶段予以辅助。

从俯卧位继续将头向右侧旋转,右侧上肢或下肢支撑地面即可成为左侧在下方的侧卧位。在此基础上轻轻地去掉屈曲模式,即可变为仰卧位。通过以上训练可完成一个翻身动作。

一般患儿完成从俯卧位到仰卧位动作多无困难,而从仰卧位到俯卧位时,常因伸肌张力高,向屈肌模式转换发生困难。

在临床中经常看到患儿翻身时身体后翘,下肢向后踢。这种异常模式对躯干控制和坐位练习极为不利,应予以抑制。

翻身训练对躯干、头部控制均有较高要求,对以后的坐位维持,步行和各项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均有重要意义。

4.肘支撑训练

这是颈、肩控制的基础训练,同时也是膝手位上下肢随意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儿肘关节90°屈曲,前臂支撑呈俯卧位。肘与肩在一条垂线上,上臂与地面垂直。在维持以上姿势的情况下抬头目视前方,然后练习头在各种位置上的保持以及颈的屈曲、伸展、侧屈、旋转等运动。

对完成有困难的患儿可以对其上臂予以辅助,协助抬头或用指尖刺激患儿的斜方肌。

开始练习时还可以在胸部垫楔形垫、枕头等物品。

5.手支撑训练

当肘支撑熟练地掌握后,将肘关节伸展进入手支撑练习。本练习的目的、作用与肘支撑大体相同,是在强化颈、肩、上肢肌肉控制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肘关节、腕关节以及手的控制能力,抑制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训练时患儿取俯卧位,双手指伸展、外展平放在地面上,两手的距离与肩同宽,肘关节伸展,肩、肘、手在一条垂线上,腹部以上躯干必须抬起离开地面。开始训练时,一般需治疗师对其肘关节的控制予以辅助或使用肘关节矫形器。

在患儿维持以上姿势的基础上,练习头部各方向的运动以抑制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6.膝手卧位训练

本训练是在手支撑动作熟练掌握后进行的训练项目,其目的、作用与手支撑训练相同。

患儿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90°,用双手和膝关节支撑体重,手和膝关节分别在肩和髋关节的正下方,上肢与大腿始终保持与地面垂直。

部分患儿常因上肢与下肢的控制能力低下或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阳性,抬头时上肢伸肌张力增高,下肢屈肌张力增高,从而出现髋关节与膝关节成锐角,臀部后坐的问题,使膝手卧位姿势遭到破坏。

膝手卧位姿势的稳定是小儿爬行的基础,应在治疗师的辅助下反复练习。当患儿能较好地维持膝手卧位时,治疗师协助完成头的各方向转动,抑制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非对称张性颈反射,易化平衡反应。

在不能正确掌握以上姿势的情况下不得进入爬行训练。

7.坐位训练

坐位平衡反应正常儿大约在出生后10-12个月出现,并维持一生,是小儿维持坐位的基本条件。应在训练患儿坐位的同时予以易化。

维持稳定的坐位是患儿上肢活动、站立、行走的基础,在患儿获得翻身、手支撑、膝手卧位的能力后,通过治疗师的辅助完成长坐位、椅坐位。

当患儿可以独立完成时,诱发患儿头与躯干的调整反应以及上肢的保护性伸展反应

8.跪位及单腿跪位训练

跪位是患儿站立及行走的必要条件,尤其单腿跪位更为重要。

以左膝负重训练为例:当跪位能力不充分时,会出现右侧髋关节内收,膝关节超越正中线向左侧倾斜。同时左侧髋关节内旋、屈曲,不能维持跪位。

此时治疗师一手置于患儿右侧大转子部,向左侧推、按,另一手将右膝向外侧固定(髋外展位),使小儿体会维持单腿跪位的运动感觉。

痉挛型和下肢痉挛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较难掌握上述动作,必须反复训练。无痉挛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容易掌握,可不做专门训练。

9.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

站立是步行的基础,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脑瘫,站立都是最重要的训练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也是最多的。

由于家长与患儿期盼着站立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往往忽略发育的程序和必要的基本功训练。采取不适当的训练如盲目地进行抓物站立或利用辅助具勉强行走等,对具有独立步行潜力的患儿极其有害。

站立是在具有较好的坐位平衡及单腿跪位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患儿位于站立架内,双腿分开,可抑制髋关节内收、内旋与踝关节跖屈、内翻。将其双手放在站立架的台面上,抑制肘关节屈曲。治疗师通过头、躯干、肩、骨盆的控制调整患儿的姿势。

当患儿能保持正确姿势后,将其上肢离开台面或设计一些游戏解除上肢对台面的依靠,然后逐渐减少下肢外展的角度,提高站立的难度。

对伴有屈肌痉挛模式的患儿,为了防止过多地依靠站立架,可令其背靠在墙上,治疗师用脚固定患儿足面,使其全脚掌着地。

根据患儿存在的问题,可用小腿固定其膝关节,使其髋、膝关节伸展(防止膝关节过伸展),或用双手固定双肩,使其躯干伸展、肩胛骨内收等手法调整其立位姿势。

在可以维持正确姿势的前提下,令患儿脱离器械的辅助,治疗师根据患儿的平衡能力,按辅助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对骨盆、大腿上部、膝关节、小腿上部进行辅助,直至能维持独立站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立位平衡训练。

10.步行训练

独立步行必须具备正常的立位平衡反应、双侧下肢交替协调运动和一侧下肢支撑体重等基本条件。

对脑瘫患儿进行步行训练以前必须做认真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判断患儿步行可能达到的水平,如独立步行、拄拐步行还是终生依靠轮椅生活。

在做出判断以前应充分考虑到患儿发育的特点,尽最大努力争取达到独立步行。应当严格地设计训练方案,使其尽量接近正常的步态。

除少数重度脑瘫患儿外,大部分患儿通过综合康复治疗是可以达到独立步行水平的。

本文来源:三甲智能康复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白癜风怎么会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smeo.com/zcmbzz/7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